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要求,现对《娄底城镇带规划(2014-2030)》(草案)的主要内容进行公示如下: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为了优化娄底市域空间布局和实现转型发展,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落实国家和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政策要求,推进娄底城镇带的扩容提质和协调性发展,增强城镇带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实现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保护,逐步实现娄底多元文化的融合,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和谐的新形象,争取国家和湖南省对娄底发展的支持,最终实现娄底市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娄底城镇带规划》(草案)(以下简称“本规划”)。
(一)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时指出,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即“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实现湖南的科学发展。
(二)2013年11月12日,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三)2007年以来,国家和省级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政策,要求各资源枯竭城市要以转型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编制好转型规划,明确转型战略、思路和重点,建立工作机制,用好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娄底作为湖南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支持。
(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出台,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成为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城镇群(带)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也是引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五)《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提出加快发展娄底城镇带,明确提出支持娄底市将周边县市调整为市辖区,支持冷水江和新化合并设市。
(六)娄底融城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娄底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娄底融城发展是打造娄底城镇带的重要手段。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四化两型”建设为契机,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以对接融入长株潭为路径,突出娄底城镇带建设,继续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娄涟双融城和冷新融城为重点,着力推动娄涟双一体化和冷新一体化,统筹发展区域内娄涟双主板块和冷新副板块,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生态良好、经济活跃、和谐文明、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迈进,为娄底城镇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幸福娄底奠定坚实基础。
(一)立足基础,城镇主导,加强要素集聚;
(二)交通牵引,引导产业,优化城镇布局,缩短城乡时空距离;
(三)统筹发展,城乡协调,平衡建设与保护关系;
(四)建构体系,设施均衡,创造城乡同步发展机会;
(五)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强化地方发展活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三)《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
(四)《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娄底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5〕9号)
(五)《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13年调整)
(六)《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七)《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
(八)《娄底市融城发展研究报告》(2013)
(九)《娄底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娄底市产业融城发展与布局规划》(2013)
(十一)《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11年修改)
(十二)娄底、新化、冷水江、涟源、双峰各县市总体规划
(十三)其他相关法律和规定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近期为2014—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本次规划层次分为市域城镇体系优化提升和城镇带规划两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提升层面:娄底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
城镇带层面:城镇带规划区范围,共包括45个乡镇和12个街道,2013年人口274.6万,占市域总人口的62.4%,面积3326.3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1%。
表1-1 娄底城镇带范围一览表
区县 |
涵盖区域 |
具 体 城 镇 名 称 |
娄星区 |
全部区域(7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 |
乐坪街道、花山街道、黄泥塘街道、长青街道、大科街道、涟滨街道、大埠桥街道、杉山镇、万宝镇、茶园镇、石井镇、百亩乡、小碧乡、双江乡 |
双峰县 |
7个镇(乡) |
石牛乡、印塘乡、永丰镇、走马街镇、洪山殿镇、蛇形山镇、杏子铺镇 |
涟源市 |
11个镇(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 |
渡头塘镇、水洞底镇、桥头河镇、斗笠山镇、枫坪镇、荷塘镇、杨市镇、三甲乡、石马山镇、茅塘镇、六亩塘镇和蓝田街道 |
冷水江市 |
11个镇(乡)和4 个街道办事处 |
禾青镇、潘桥乡、铎山镇、岩口镇、金竹山镇、毛易镇、同兴乡、中连乡、梓龙乡、渣渡镇、矿山乡、冷水江街道、锡矿山街道、沙塘湾街道、布溪街道 |
新化县 |
9 个镇(乡) |
曹家镇、游家镇、桑梓镇、上梅镇、科头乡、洋溪镇、槎溪镇、石冲口镇、炉观镇 |
文本中粗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镇带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规划将娄底城镇带总体定位为“中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示范带”: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实验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区、人文生态特色突显的宜居区和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带动武陵山片区的传承带。
在现状(2013年)娄底城镇带城镇人口14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53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30年将城镇带打造成具有280-300万城镇人口,城镇建设用地280-300平方公里的生态景观型城镇网带。集聚全市80%的总人口,90%以上的城镇人口,90%以上的GDP,GDP总量达4000亿以上,成为省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镇群(带)。
城镇带功能定位为“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中部地区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基地、新能源与新材料基地、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区域性商贸集散与物流配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一)融城极化发展战略
重点建设“娄涟双”主中心,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打造湘中崛起的“领头羊”,积极推动“冷新”合并,壮大次中心发展优势。
统筹配置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两核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以娄底大道为廊道,协调各城镇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环境治理等,共同推进城镇协调发展。
发挥城镇带各县市产业特色,坚持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城镇带经济与产业整体共赢与发展。
规划从经济、生态、社会及城镇建设四方面对城镇带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详见表2-1。
表2-1 城镇带发展目标一览表
类别 |
指标 |
预期年 |
备注 |
|||
2013年 |
2020年 |
2030年 |
||||
经济 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
1118 |
2000 |
4000亿以上 |
引导型 |
|
财政收入(亿元) |
104 |
200 |
500 |
引导型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26367 |
50000 |
90000 |
引导型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8680 |
40000 |
65000 |
引导型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7059 |
20000 |
45000 |
引导型 |
||
城镇人口规模(万人) |
140 |
185-200 |
280-300 |
引导型 |
||
城镇化率(%) |
51 |
63 |
78 |
引导型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4.29 |
≤4 |
≤4 |
引导型 |
||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7 |
100 |
100 |
约束型 |
||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
-- |
≥23 |
≥25 |
约束型 |
||
城镇常住人口养老保险覆盖率(%) |
96.3 |
98 |
100 |
约束型 |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65 |
2以内 |
1.5以内 |
引导型 |
||
生态 环境 指标 |
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 |
100 |
100 |
约束型 |
|
城镇空气质量达标率(%) |
90 |
100 |
100 |
约束型 |
||
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9.6 |
12 |
12 |
约束型 |
||
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 |
82 |
95 |
100 |
约束型 |
||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
60%以上 |
80%以上 |
约束型 |
||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
1.7 |
1.5 |
1.0 |
约束型 |
||
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30 |
50 |
80 |
约束型 |
||
城镇 建设 指标 |
县以上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
67 |
90 |
100 |
约束型 |
|
县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 (%) |
42 |
90 |
100 |
约束型 |
||
绿色城市 |
生态化河道驳岸 (%) |
-- |
40 |
70 |
引导型 |
|
森林覆盖率(%) |
48 |
≥50 |
>50 |
约束型 |
||
县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地率 (%) |
-- |
≥32 |
≥35 |
约束型 |
||
智慧城市 |
公交站牌电子化率(%) |
-- |
60 |
80 |
引导型 |
|
县以上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
-- |
50 |
90 |
引导型 |
||
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 |
-- |
80 |
100 |
引导型 |
(一)极化中心——做大做强娄涟双主中心,发展冷新副中心。
(二)强化轴带——完善交通构架网络,重塑城市空间结构。
重点建设娄底城镇带,密切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娄底大道与城镇带干道等区域性道路,强化市域城镇间的交通联系。
(三)片区协作——明确区域协作战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依托区域协作机制,合理布局产业集群。在地区产业布局、资源分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形式多样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方式建立起区域性经济协作。
规划娄底市域总人口2030年达到46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总城镇人口320万人左右。
规划市域形成“两轴两心,轴带联动,组群放射”的城镇空间结构:
两轴:沿娄底大道形成市域城镇综合发展轴和沿长韶娄高速-龙琅高速的北部小城镇发展轴。
两心:规划娄涟双主中心和冷新次中心。
轴带联动:即沿城镇带南北两侧的生态山体构筑两条生态景观轴,形成城镇发展轴与生态轴互动,城镇轴依托生态轴发展的格局。
组群放射:即依托“主次”两个城镇核心形成的两个城镇组群,依托交通干线形成向外放射的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发展按照其功能的重要性等级,将其发展规模结构分为一级城市(200万人以上大城市)、二级城市(100万人城市)、三级城镇(1-5万人的乡镇)、四级城镇(1万人以下的乡镇)4个等级。
表3-1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一览表
城镇等级 |
城镇等级规模(万人) |
城镇数 |
城 镇 名 称 |
1 |
200 |
1 |
娄底市(娄涟双) |
2 |
100 |
1 |
新化—冷水江市 |
3 |
1-5 |
28 |
青三甘(青树坪镇、甘棠镇、三塘铺镇)、走马街镇、洪山殿镇、蛇形山镇、杏子铺镇、荷叶镇、渡头塘乡、水洞底镇、桥头河镇、斗笠山镇、杨枫(杨市镇、枫坪镇)、荷塘镇、茅塘镇、湄江镇、七星街镇、锡矿山、铎岩梓(铎山镇、岩口镇、梓龙乡)、西河镇、白溪镇、琅塘镇、孟公镇、温塘镇、 曹家镇、游家镇、桑梓镇、槎洋(槎溪镇、洋溪镇)、石冲口镇、炉观镇。 |
4 |
1万人 以下 |
25 |
花门镇、水车镇、田坪镇、三尖镇、金石镇、白马镇、梓门桥镇、井字镇、锁石镇、安平镇、奉家镇、文田镇、金凤镇、坐石镇、维山镇、油溪镇、荣华镇、天门镇、吉庆镇 、石牛乡、矿山乡、三甲乡、科头乡、渣渡镇、龙塘镇 |
表3-2 市域主要城镇发展定位和主要职能引导表
城镇名称 |
职能 类型 |
主 要 职 能 |
娄涟双 |
综合型 |
湘中区域中心城市,两型产业突出的生态宜居城市 |
新化-冷水江 |
综合型 |
湘中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
娄底中心城区 (娄星区) |
综合型 |
中部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新型工业城市 |
冷水江市区 |
综合型 |
湘中次中心城市核心组团、能源、化工、建材、有色、钢铁及深加工、先进制造 |
涟源市区 |
综合型 |
湘中中心城市重要组团、物流、建材、先进制造、轻工、能源、旅游 |
新化县城 |
综合型 |
湘中次中心城市核心组团、电子陶瓷、建材、农产品加工、旅游 |
双峰县城 |
综合型 |
湘中中心城市重要组团、电子、化工、鞋业、农产品加工、旅游 |
槎洋(槎溪镇、洋溪镇) |
综合型 |
湘中次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型节点、商贸、农产品加工 |
西河镇 |
综合型 |
县(市)域次中心、水泥、商贸、交通运输、竹木加工 |
白溪镇 |
综合型 |
县(市)域次中心、商贸中心、农产品加工、渔业、农业、旅游 |
琅塘镇 |
工贸型 |
片区中心、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竹木加工 |
孟公镇 |
工贸型 |
片区中心、商贸、农产品加工 |
圳上镇 |
旅游型 |
片区中心、旅游、竹木加工 |
曹家镇 |
农贸型 |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 |
水车镇 |
旅游型 |
旅游重镇 |
石冲口镇 |
工矿型 |
煤炭生产、花岗岩、大理石、石墨加工基地、农副产品加工 |
炉观镇 |
农贸型 |
以农业经济和农副产品加工 |
田坪镇 |
工矿型 |
以煤炭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农机维修为主 |
温塘镇 |
工矿型 |
东部重要建制镇,以煤炭生产、石膏生产为主 |
吉庆镇 |
农贸型 |
以农业经济生产及边境贸易为主 |
青三甘(青树坪镇、甘棠镇、三塘铺镇) |
综合型 |
县(市)域次中心、商贸、机电、精密铸造、不锈钢深加工、水泥 |
荷叶镇 |
旅游型 |
县(市)域次中心、旅游、商贸 |
洪山殿镇 |
工矿型 |
县(市)域次中心、矿产开采、商贸物流基地 |
走马街镇 |
综合型 |
县城功能拓展区、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 |
蛇形山镇 |
旅游型 |
高端居住、旅游 |
杏子铺镇 |
旅游型 |
旅游、高效农业 |
桥头河镇 |
工贸型 |
县(市)域次中心、商贸中心、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基地 |
杨枫(杨市镇、枫坪镇) |
旅游型 |
县(市)域次中心、历史文化名镇、商贸集散地 |
伏口镇 |
工矿型 |
县(市)域次中心、矿产开采、商贸集散地 |
斗笠山镇 |
工矿型 |
片区中心、矿产采掘、建材 |
湄江镇 |
旅游型 |
片区中心、旅游、竹木加工 |
荷塘镇 |
工贸型 |
商贸、轻工 |
茅塘镇 |
旅游型 |
片区中心、旅游、商贸、轻工 |
渡头塘镇 |
工贸型 |
能源、化工、商贸、新型建材、生态农业、休闲旅游 |
水洞底镇 |
工贸型 |
新型工业、商贸物流 |
白马镇 |
旅游型 |
生态保育、休闲旅游 |
七星街镇 |
工贸型 |
煤炭采掘、建材、现代农业 |
锡矿山街道 |
旅游型 |
县(市)域次中心、矿产开采、旅游 |
矿山乡 |
工矿型 |
采矿、现代农业、生态旅游 |
铎岩梓(铎山镇、岩口镇、梓龙乡) |
综合型 |
县(市)域次中心、煤炭、建材、高效农业、旅游 |
三尖镇 |
农贸型 |
现代农业、商贸服务 |
规划形成“构建一轴、强化双心、五极联动”的产业布局总体框架。
“一轴”即沿娄底大道并向东西两端延伸的市域产业发展轴;
“双心”即以娄涟双为依托的两型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核心和以新化-冷水江为依托的两型环保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核心;
“五极”:娄底两型产业综合发展极、涟源新型工业与休闲健康产业增长极、 双峰低碳经济与绿色产业增长极、冷水江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增长极、新化生态经济与旅游产业增长极。
1、进一步强化城镇带在湘中区域的交通枢纽地位,在2011年修改版总规基础上规划新增三条高速公路:沪昆复线、二广复线、娄岳高速,同时规划邵坪高速,远期延伸至龙琅高速;新增长娄快速路(对接长沙南横线)、湘娄快速路(对接株洲至湘乡快速路)、湘双快速路(G320改造)3条快速路对接长株潭城市群。
2、铁路基本上保持原有规划。交通枢纽则利用新化高铁站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条件,提升其交通枢纽等级,形成市域一个国家级枢纽、三个省级枢纽、十一个区域性枢纽的格局。其他航空、航运和管道运输基本保持规划不变。
3、远景娄底大道依托现有的交通基础往东向荷叶镇延伸,往北、往西向琅塘、水车等乡镇延伸。
1、提升旅游定位目标:近期建设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生态与休闲旅游基地,远期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重点突出“国藩故里、梯田王国、山水围城、世界锑都”的品牌地位。
2、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设施、接待设施、休闲游憩设施、购物餐饮设施以及环境卫生设施。加强旅游策划宣传、品牌包装、人员培训等旅游软实力建设。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普查保护力度,进一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3、将原“一轴一心、东西两翼”的旅游空间组织与总体格局提升为“三轴双心、东西两翼、三大板块”。
“三轴”:沿娄底大道人文生态综合轴、沿资江滨江旅游轴和沿北部山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轴;
“双心”:指娄底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与集散主中心,新化旅游接待与集散次中心。
“东西两翼”:为东部娄涟双旅游发展翼,西部新化-冷水江旅游发展翼。东部旅游发展翼主要以水府庙湿地公园、湄江、龙山、九峰山、曾国藩故居等组成,西部旅游发展翼主要以紫鹊界、梅山龙宫、大乘山-波月洞、龙湾湿地、大熊山等组成。
“三大板块”为:
湖湘文化体验区:以曾国藩故居为龙头,主要开发以湘军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湖湘文化体验式旅游;
中心城市休闲区:以中心城区的水府庙湿地公园、仙女寨、湄江、龙山等重点景区为依托,重点发展中心城区的休闲、康体、娱乐及游客集散功能;
梅山文化生态区:主要景区有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龙湾湿地公园、波月洞,体现本土的民俗文化——梅山文化,生态摆在第一位,同时,加大文化挖掘与打造力度。
4、旅游品牌打造:重点打造和推广“国藩故里、梯田王国、山水围城、世界锑都”四大旅游品牌。
乡间侯府: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曾国藩故居;
梯田王国:即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名录,国家AAAA级旅游区紫鹊界梯田;
山水围城:即以湄江、龙山为核心景区,以钱钟书的围城文化为内核的涟源中心城区被山水围绕的旅游品牌;
世界锑都:即冷水江锡矿山旅游区。
1、进一步强化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紫鹊界拟申报)、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
2、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构建“一轴两点三片”的总体生态空间格局。着力强化以资江为生态空间核心轴线;两点为以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水库为核心的南部生态重点保护建设点和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曾国藩故居为核心的东部生态重点保护建设点;三片为以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双江水库—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北部生态重点建设保护片、以紫鹊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大乘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西部生态重点建设保护片,以及以芦茅江煤矿—锡矿山—金竹山煤矿—利民煤矿—斗笠山煤矿—恩口煤矿等为主的中部矿山生态重点修复片。
3、其余生态分区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生态修复工程规划遵循《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11年修改》中的相关要求。
娄底城镇带空间管制分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类。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历史文物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核心区等。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一般农田、农村居民点、二级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水源涵养区、风景区与森林公园周边地区等。适宜建设区主要包括规划范围内适宜建设的用地。
包括生态敏感区、文化遗址保护区、重点开采矿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风景区核心景区、森林公园核心区景、自然山体、组团绿地、一级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等。文化遗址保护区包括文化遗址保护区以及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开采矿区主要包括各县市区大型矿区、重点矿区以及矿产资源规划中划定的重点开采矿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新化、涟源、双峰三个地区,保护六大片基本农田保护集中区。
禁止建设区管制措施:区内只允许符合景观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展示的用途,不得进行大规模建设,禁止风景区建设转为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接。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历史文物保护区、生态湿地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应限时拆除。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禁止建设区的,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
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二级水源保护区及水源涵养区、自然人文景区非核心区、一般农业区、限制采矿区及地质灾害易发区、道路生态隔离绿带等。
限制建设区管制措施:原则上限制城镇建设,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在控制规模、强度下经审查和论证后方可进行。对该区的建设以引导与控制为主,部分地区可在合理引导下适度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和该区域的人口发展规模,保护生态环境。独立工矿及市政用地要控制环境污染,如需转换功能,应控制用地规模的拓展;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周边地区应制订相应的设计导则和建设标准。非城镇建设区应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大型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的大型建设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开发强度与空间形态。
包括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已建和未建成区域。
适宜建设区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建设用地低密度、分散式蔓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引导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有机集中;促进区域内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
构建生态景观型城镇化连绵网带,形成“一条城镇发展轴线,两个核心发展区域,六大支撑体系”的发展框架。
即以娄底大道为发展轴线,打造“娄涟双”、“新化-冷水江”两个发展核心,形成以综合交通、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文化旅游与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公共安全为依托的六大支撑体系。
规划城镇带空间结构为“一主一次,组团多点,轴网相连,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
一主一次:即形成以娄涟双为主中心,新化-冷水江为次中心的总框架,娄涟双主中心内包括娄星区、涟源、双峰三个核心组团,新化-冷水江次中心内包括新冷新中心、新化、冷水江三个核心组团;
组团多点:即主次中心外围分布的以洋溪(高铁站)、岩口-铎山-梓龙、杨市、茅塘、杏子铺、洪山殿等重点镇为代表的城镇用地增长点;
轴网相连,融合发展:构筑以娄底大道为轴,以交通网络和生态网络为脉络的城、镇、乡相互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
规划对城镇带重要新空间区域进行战略预控,这些区域必须在下层次规划中予以重点研究与设计布局,以更好的促进城镇带健康发展。规划建议对以下区域进行重点战略预控:
娄底北区域(经开区北)
娄底南站周边区域
新化高铁站周边区域
新化与冷水江之间的区域
岩口、铎山、梓龙三镇结合区域
涟源与娄底之间娄底大道两厢区域
斗笠山镇区
水洞底靠娄底西站区域
杨市镇及周边区域
洪山殿镇区及火车站周边区域
走马街镇区及周边区域
规划以现有城镇带法定规划为基础,合理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控制城镇带各类城镇建设用地约280-300平方公里,重点拓展娄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通过区划调整积极整合涟源和双峰的空间资源,形成未来娄底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的一体化空间关系,城镇带主中心建设用地达200平方公里。积极推动与落实新化、冷水江合并设市,打造城镇带新化-冷水江次中心,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积极拓展娄底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促进娄涟双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打造未来娄底发展的“领头羊”。形成未来娄底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主:即娄星主中心组团,为未来娄底中心城区的核心组团,规划控制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积聚高地,主要通过用地空间、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等,积极向涟源和双峰区域辐射,形成领引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两副:即涟源副中心组团和双峰副中心组团。
涟源副中心组团以现有的涟源市区为基础,以娄底大道为轴,积极向东拓展,主动融入娄星主中心组团,重点发展矿山机械、养生休闲、生态居住等产业,控制建设用地规模55平方公里左右(含城镇带上的乡镇建设用地)。
双峰副中心组团以现有的双峰县城为基础,以娄底大道为轴,积极向北拓展,主动融入娄星主中心组团,重点发展不锈钢、农机制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控制建设用地规模45平方公里左右(含城镇带上的乡镇建设用地)。
规划冷水江和新化合并设市,形成城镇带发展的次中心,控制城镇带上冷水江和新化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合计约100平方公里,形成“一城双中心”的空间格局。
新化以县城为依托,积极向东拓展,与冷水江融合发展,新城区域为未来商业服务、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大型公共设施留下充足空间,向西适当发展,与高铁新城对接,形成未来以公共服务、交通枢纽、旅游服务、生态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核心组团。控制城镇带上新化区域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左右。
冷水江重点建设城东生态新城的同时,积极向西、向北拓展,与新化相向发展,加快同城化空间进程。在城市功能上在强化环境保护的同时,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城镇带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同时也是未来合并设市后的重要的产业组团,规划控制城镇带上冷水江区域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左右。
表4-1 2030年娄底城镇带城镇建设用地控制一览表(单位:平方公里)
城市名称 |
娄涟双主中心 |
新化-冷水江次中心 |
|||
娄星区 |
涟源 |
双峰 |
新化 |
冷水江 |
|
建设用地 |
100.0 |
55.0 |
45.0 |
55 |
45 |
小计 |
200.0 |
100.0 |
|||
总计 |
300.0 |
规划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同时,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大镇、特色工业强镇、商贸物流重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环境美镇。
表4-2 乡镇特色引导与规模协调一览表
乡镇规模 |
乡镇名称 |
控制规模(平方公里) |
现代农业大镇 |
游家、曹家、科头、梓龙、小碧、岩口、铎山、炉观 |
0.5~2 |
特色工业强镇 |
桥头河、石冲口、斗笠山、渡头塘 |
2~5 |
商贸物流重镇 |
水洞底、洪山殿 |
3~4 |
文化旅游名镇 |
走马街、枫杨(枫坪、杨市)、锡矿山、渣渡、三甲、茅塘 |
1~5 |
生态环境美镇 |
矿山、龙塘、荷塘、双江、石牛、杏子铺、蛇形山 |
0.5~4 |
注:其他乡镇如桑梓、禾青、印塘等乡镇均纳入各县市中心城区发展。
规划在强化娄底城镇带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推进更大区域空间协调,与邵阳东部城市群共同打造湘中城市群,形成娄底(娄涟双)、新化-冷水江、邵阳为核心的湘中区域500~6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群。
因地制宜,实行集约发展、特色建设、分区差别化的乡村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优先发展娄涟双、冷新板块的城市组团,强化乡村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3、扶持新型乡村社区和特色村,传承发展娄底城镇带区域的乡村特色和农业优势;
4、根据区位和条件差异,积极引导小城镇向新空间、重点镇和新型乡村社区转型发展。
积极引导并创造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及状况,规划将城镇带划分为两大区间段与十一大发展区。
娄涟双段:打造“都市农庄,花香林苑”,以都市观光农业和休闲体验旅游为主的乡村发展区。冷新段:打造“水韵田园,多彩乡村”,以田园现代农业和矿业旅游为主的乡村发展区。
十一大发展区:矿业旅游区、都市农庄区、自然生态区、人文历史发展区、水乡风情区、休闲农业区、健康疗养区、生态果园区、休闲旅游区、特色产业区和耕读体验区。
交通引导土地利用发展战略:结合不同交通方式,科学进行用地规划、产业规划,实现交通、产业、空间三要素统筹。
公交都市发展战略:实施TOD开发模式,引导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周边土地高效、混合利用。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以各县市中心城区为中心,覆盖所有镇、乡、建制村和部分自然村的公路网络,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打造“一带双环七廊”的城镇带区域交通格局,其中,一带指娄底大道交通轴带;双环指娄涟双主中心交通外环和冷-新次中心交通外环。七廊指城镇带“两横五纵”七条重要交通廊道,即沿沪昆铁路交通主廊道、长韶娄高速交通廊道、张桂高速交通廊道、二广复线交通廊道、二广高速交通廊道、益娄衡高速交通廊道、沪昆高速交通廊道。
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交通对接,规划延伸娄涟大道对接长沙市南横线,延伸湘阳街与株洲至湘乡快速路对接,改造提升双峰至湘潭的320国道为快速路,形成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三条城际快速路。
构建以娄底中心城区为主枢纽、冷新为次枢纽的内畅外联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充分整合交通线路,最终形成水、陆、空立体式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
规划8条铁路、9条高速公路、8条快速路、4条国道、17条省道、2条航道、2座机场, 构建以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城际铁路为基本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
表5-1 城镇带综合交通规划一览表
综合交通体系构成 |
主要组成项目 |
|
铁路 |
高速铁路 |
沪昆高铁,设站新化、坪上(靠近冷水江)、娄底 |
普通铁路 |
张桂铁路、安张衡铁路、洛湛铁路、沪昆铁路、邵冷铁路 |
|
城际铁路 |
益娄衡城铁、长娄邵城铁 |
|
高速公路 |
沪昆高速复线(与娄新段共线)、长娄-龙琅高速、张桂高速、二广高速复线、二广高速、邵坪高速、娄岳高速、益娄衡高速、沪昆高速。 |
|
快速路 |
娄底大道、冷涟复线、娄涟复线、涟双快速路(原S210改造)、娄双复线(S209改造)、长娄快速路、湘娄快速路、湘双快速路(G320改造) |
|
航空 |
娄底机场(支线)、娄底通用机场 |
|
水运 |
资水(500吨级)、涟水(1000吨级)两大航道 |
1、高速公路
规划“两横七纵”九条高速公路。
沪昆复线:规划利用现有的娄新高速建设沪昆复线,向东经杏子铺对接长株潭外环,远期在新化直接向西对接怀化;
张桂高速:利用现有的新溆高速新化至琅塘段建设张桂高速,向北经安化至张家界,向南经隆回、新宁至桂林;
二广复线:在新化和冷水江之间规划二广高速复线,从冷水江诚意坪附近经过,北接常德,南接永州、道县至广东;
邵坪高速:坪上至邵阳高速,远期向北延伸至龙琅高速,连接龙琅、沪昆复线、二广、衡邵和沪昆高速;
二广高速:娄底段正在建设,即将通车;
娄岳高速:娄底至南岳高速,经双峰;
益娄衡高速:正在建设;
沪昆高速:即沪昆高速。
2、国省道
规划四条国道,分别是G207、G354、G320、G234。
规划17条省道,分别是S342、S334、S218、S223、S328、S329、S336、S231、S224、S238、S248、S241、S246、S240、S332、S244,另规划对X030进行提级改造。
规划新建娄底大道、冷涟复线、娄涟复线、涟双快速路(原S210改造)、娄双复线(S209改造)、长娄快速路(对接长沙南横线)、湘娄快速路(对接株洲至湘乡快速路)、湘双快速路(G320改造)8条快速路。其中长娄快速路、湘娄快速路、湘双快速路对接长株潭城市群。
科学组织城镇内部的道路与区域干线的关系,构建中心城区格网状、区域放射状道路格局,实现过境交通不穿城,内外交通衔接高效有序。重点打造“娄涟双”与“新化-冷水江”同城化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对接重要旅游景点道路的建设,建设沪昆复线至紫鹊界风景区连接线,加快水府庙至娄底城区连接通道建设,重点建设水府大道、湘水大道和陶龛路,连接城区路网。
1、高铁
沪昆高铁湖南段已全线通车。
张桂铁路:自新化西北向进入娄底境内,经新化站往隆回、桂林。
安张衡铁路:自娄底北部进入,为西北—东南走向,跨沪昆铁路、沪昆高铁经娄底往衡阳。
洛湛铁路:自娄底北部进入,为南北走向,经娄底东站、娄底西站、双峰北站南至邵阳。
沪昆铁路:自娄底东部进入,为东西走向,经娄底各县市中心城区后西至怀化。
邵冷铁路:连接冷水江和邵阳,为南北走向。
3、城际铁路
益娄衡城铁:自娄底东部进入,为南北走向,经娄底南站、双峰北站、双峰站后进入衡阳。
长娄邵城铁:从湘潭进入娄底南站,向西经杨市、涟源、铎岩梓、邵阳北站(坪上),至邵阳;同时,自邵阳北站建设至冷水江、新化、新化南站(高铁站)的支线。
规划11个站场,其中高铁站场2个,分别是娄底高铁南站、新化高铁站;火车货运站场4个,分别是娄底东货运站、娄底西货运站、双峰北货运站、冷水江货运西站;火车普通站场和综合站场共5个,分别是娄底站、双峰站、涟源站、冷水江站、新化站。
1、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公交都市,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以及合理、便捷的公交换乘体系。重点加强城镇带各组团之间的有机联系,到2030年,城镇带公交出行率达到40%以上。
推行 “BRT主导”型TOD模式。依托娄底大道,在娄涟、娄双、涟双、冷新、冷涟之间规划公交快线(BRT),促进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同时在娄涟双区域和冷新区域规划同城化公交系统。
在各城区主次干道上规划常规公交。
规划结合各汽车站、公交枢纽站,设置公交换乘,重点考虑与各乡镇公交线路及其他城市长途汽车之间的换乘。
规划结合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设置17处公交枢纽站场,分别为娄底机场、沪昆高铁娄底南站、沪昆高铁新化站,娄底北汽车站、娄底南汽车站、双峰汽车站、新化上梅客运站和新区客运站、涟源汽车站、涟源汽车东站、冷水江汽车站、冷水江汽车西站、娄底火车站、双峰火车站、涟源火车站、冷水江火车站、新化火车站。
1、水运
加快航道疏浚,规划涟水达到三级航道标准(1000吨级),资水航道(新化-冷水江段)达四级标准(500吨级),远景达1000吨级以上航道标准。
新建与改造已有港口,在娄底东部建设娄底港,在新化和冷水江各建港口一个,同时在新化县城增设客运港口。
2、航空
在新化规划娄底机场,加强娄底与长沙黄花机场、常德桃花机场和邵东机场的联系。规划在蛇形山镇建设娄底通用机场。
打造城镇带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交通设施一体化。
规划建设娄底南站为国家级客运枢纽,新化高铁站、娄底机场和娄底火车站为省级客运枢纽,其他四个县市火车站及九个汽车站为区域性客运枢纽,结合各客运枢纽建设联系城乡的快速公交网络。
在娄底东规划湘中物流园,为国家二级枢纽;规划建设新化物流园、冷水江金竹山物流中心、涟源城东物流园、娄底北工业品物流园、双峰物流园等区域性物流园。
表5-2 城镇带客运枢纽及物流基地一览表
枢纽分类 |
枢纽等级 |
|
名称 |
|
客运枢纽站场 |
国家级枢纽站场 |
1 |
沪昆高铁娄底南站 |
|
省级枢纽站场 |
3 |
沪昆高铁新化站、娄底火车站、娄底机场 |
||
区域性枢纽站场 |
13 |
汽车站场 |
市区两个,分别是娄底北站和娄底南站,双峰一个,新化两个,分别是上梅客运站和新区客运站(梅苑客运站搬迁至东区),涟源两个、冷水江两个 |
|
火车站场 |
双峰、涟源、冷水江、新化各一个 |
|||
物流基地 |
|
6 |
新化物流园、冷水江金竹山物流中心、涟源城东物流园、城北工业品物流园、湘中物流园、双峰物流园。 |
全面对接融入,实施一体化战略;立足集约节约,实施生态化战略;提升产业层级,实施高端化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实施集群化战略;实施产业共育,实现多元化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实施创新化战略;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化战略。
规划构建"基础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先导性产业"整体城镇带产业体系。
基础性产业:钢铁产业、有色冶金产业、建材产业、煤炭产业。
战略性产业:新兴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工电器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旅游业。
先导性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科技农业。
表5-3 产业体系具体类别及发展建议表
类别 |
具体产业 |
发展建议 |
||
基础性产业 |
钢铁产业 |
实行专业化分工。实现钢铁产业工艺、技术、流程、装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搭建钢铁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形成一个较大的工业综合体 |
||
有色冶金产业 |
重点发展锑、锌加工业,铝、铜加工业,钴镍加工业和镁钨钒加工。依托重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同时,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 |
|||
建材产业 |
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精品耐火材料、新型墙材和装饰材料,开发优质、低耗、高效、利废、环保的生态建材产业,推动建材产业协调发展和优化升级 |
|||
煤炭产业 |
重点发展煤矿机械化制造、煤焦煤电一体化产业、煤化工产业,加快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改造升级,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数字化监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延伸产业链,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
战略性产业 |
新兴制造业 |
工程机械制造 |
重点发展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的等制造产业,加强与三一、中联重科的合作,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打造湖南工程机械主机配套钢结构产业制造基地 |
|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
坚持整车带动与零部件跟进并举。以市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特种汽车整车制造厂商,生产高档次的专用汽车和改装车,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和模块化生产厂商,发展半固态成型技术及高端汽车零部件,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积极推进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板生产基地。 |
|||
电工电器制造 |
以经开区为载体,依托华菱涟钢电工钢项目,利用优质高性能电工钢资源优势,对接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电器产品制造企业,融入全国电工电器产品及零部件生产产业链 |
|||
高新技术产业 |
电子信息产业 |
以经开区太和信息产业园为载体,抓住国际国内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重点引入发展具有高成长性的集成电路、团建、新型元器件、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科技领域企业,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
||
新材料产业 |
积极发展新金属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功能及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以新材料的深度加工及终端产品开发为核心,带动新型新材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同时加快新材料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拓展产品产业链技术服务和产品技术集成创新服务等服务平台建设 |
|||
节能环保产业 |
重点发展环境治理系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节能产业,加大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投入,支持企业推广使用锅炉改造、绿色照明、变频电机等节能减排新技术 |
|||
新能源产业 |
重点发展太阳能用导电玻璃、光伏发电系统控制器、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灯具等,开发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应用产品。研究开发并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技术,培育生物质能源产业链,促进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技术的产业化。引进风电投资企业,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
|||
旅游业 |
积极发挥娄底人文和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拓展旅游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延伸旅游产业链,将娄底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曾国藩故居、紫雀界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龙山、湄江、波月洞等点 |
|||
先导性产业
|
生产性服务业 |
现代物流服务业 |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现代物流业全面发展,将娄底建为湘中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构建大交通,拓展大流通,发展大物流.。 |
|
金融服务业 |
以防范风险、保障安全为前提,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扩大规模,改善结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重点发展、规范和引导担保公司;大力发展和推广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产品发展壮大证券业经营机构和保险公司实力。 |
|||
商务服务业 |
借鉴国内外新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不断提高商务服务业经济地位,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商务服务业体系 |
|||
现代科技农业 |
以高新技术引导和带动农业技术升级。延长农业产业链。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农业新品种繁育、主要农作物栽培、畜禽水产养殖,如“三黑一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
|||
重在“做优”,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特色化、品牌化生产;把握优势产业,增强农业的经济贡献力和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
重在“做强”,着力提升工业的竞争力。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加快建设专业园区;坚持一区多园,因地制宜布置园区;培养和引进并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人才。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个性的历史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健康养生与休闲观光;努力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轴双核两板块,四心多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构建“轴带引领,核心驱动,园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轴:沿娄底大道的产业发展轴;
双核:东部主中心、西部次中心;
两板块:娄涟双板块、冷新板块;
四心:冷水江市(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中心)、涟源市(新型工业与休闲产业中心)、双峰县(低碳经济与绿色产业中心)、新化县(生态经济与旅游产业中心)。
采取集聚要素、重点突破、率先发展的模式,调整优化重点产业园区和重大产业基地布局,推动形成特色突出、分工合理、规范有序、集约高效的工业发展新型空间结构。
表5-4 城镇带主要工业类型与空间布局一览表
县市区 |
主要产业 |
发展重点 |
娄星区 |
钢铁薄板深加工产业 |
主要布局以冷轧线材、高性能无取向硅钢、汽车板和电工钢为主的钢铁薄板深加工产业 |
先进装备制造业 |
以工程机械、特种汽车和电动汽车、冶金机械、环保节能设备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 |
|
新材料产业 |
以新型储能材料、高性能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铝合金建筑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
|
电子信息产业 |
以电子信息终端设备、通信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新型元器件、数控仪器及装备、家用电器、电子商务设备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 |
|
轻工业 |
以酒类、大米、大豆、食用油、肉制品和服务为主的轻工业 |
|
冷水江市 |
钢材产业 |
以热轧板、冷轧线材板材、紧固件为主的精品钢材产业 |
有色金属产业 |
以锑品为主的有色金属采选及深加工业 |
|
基础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 |
以氮肥、复合肥、纯碱为主的基础煤化工和以聚凝剂、胶体材料、新型环保涂料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 |
|
煤电产业 |
以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实现“煤-洗-焦-气、电”一体化 |
|
建材产业 |
以充气混凝土砌块耐火砖为主的建材产业 |
|
涟源市 |
机械制造产业 |
以新型锻铸件、煤机为主的矿山机械制造业 |
新材料产业 |
加快水泥等传统建材行业的技术改造与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推进新材料的研发与开发 |
|
农产品加工产业 |
依托本土优良的土地资源、品种资源和传统基础优势,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牌缔造 |
|
生物医药产业 |
开发中药规范种植、加工及提炼中成药新技术,建设湖南省中药现代产业园 |
|
新化县 |
特种陶瓷产业 |
以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为主的特种陶瓷产业 |
办公耗材产业 |
以复印纸、墨粉、办公用品为主的办公耗材产业 |
|
农产品加工 |
以茶叶、贡米、田鱼、玉竹、豆制品和无公害蔬菜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 |
|
建材产业 |
以水泥、煤矸石砖为重点的建材产业 |
|
双峰县 |
机械制造业 |
以农业耕种设备、农业收割设备、农业运输设备、水利工程设备、食品加工设备为主的农用机械制造业 |
农产品加工业 |
以粮油、肉类、中药材、果业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业 |
|
制鞋业 |
以实现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鞋效率与质量, |
|
不锈钢产业 |
以双峰经开区为依托,将不锈钢产业作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 |
娄底市:①与娄涟新空间在城市功能上的协调,新空间可以重点布局商业、物流和适度规模的高端居住。②与娄星集中区西北部新空间的协调。该空间以居住、商服为主,为娄星工业集中区提供配套服务。③水洞底新空间:以高端居住和工业配套为主。
双峰县:①沿娄底大道布局城镇拓展新空间,主要布局高端居住和休闲健康产业。②城北新空间。打造未来县城公共服务主中心,重塑县城生态景观核心,利用四安河和自然山体,形成用地空间与生态网络有机渗透的用地布局结构,提升县城整体空间景观形象,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涟源市: ①与娄涟新空间的协调,在新空间西侧,紧邻城东工业区的范围内,布局物流与工业,充实城东工业区的发展;在新空间东部适当布局商服和居住,配套工业区。②城北新空间。以居住和商业服务为主,配套少量工业用地,形成居住、商业为主的生态组团。
冷水江市:考虑冷新新城规划发展,冷水江新增产业新空间以居住和商贸服务为主。
新化县:①与新化新空间在城市功能上的协调,在合理利用机场的交通优势基础上在规划新化机场片区,重点布局物流和适度规模的工业;②考虑冷新新城规划发展,布置大型公共设施用地。③与新化西南部利用高铁优势,布置高铁新城新空间,该空间以居住、商业服务为主。
1、水源:水源主要为资江、涟水、湄水、孙水、双江水库、水府庙水库、车田江水库、梅花洞水库等水体。白马水库、双江水库、大江口水库作为娄涟双的第二水源,车田江水库、半山水库为新化-冷水江第二水源,近期重点协调冷水江、新化共建原水管道系统。
2、用水标准与供水协调:规划城镇综合用水标准取350升/人.日。
表5-5 城镇带主要水厂供水协调规划一览表
供水分区 |
核心水厂 |
供水规模与区域 |
水厂水源 |
其他水源 |
|
娄涟双区域 |
娄底一水厂 |
10万吨/日,娄底中心城区 |
孙水 |
规划将双江水库、白马水库、肖燕水库、两丝水库作为娄涟双区域备用水源和直饮水水源。 |
|
娄底二水厂 |
12万吨/日,娄底中心城区 |
水府庙水库 |
|||
娄底三水厂(规划新增) |
10万吨/日,娄底南、双峰北 |
水府庙水库 |
|||
娄底中水厂 |
6万吨/日,娄底中心城区 |
污水厂 |
|||
涟钢水厂 |
3万吨/日,娄底中心城区 |
涟水 |
|||
双峰一水厂 |
6万吨/日,双峰县城及周边 |
走马河 |
|||
双峰二水厂 |
6万吨/日,双峰县城及周边 |
肖燕水库、两丝水库 |
|||
涟源一水厂 |
5万吨/日,涟源市区及周边 |
涟水河、新涟河 |
|||
涟源二水厂 |
6万吨/日,涟源市区及周边 |
大江口水库 |
|||
涟源三水厂(新建) |
6万吨/日,涟源市区及周边 |
涟水 |
|||
小计 |
70万吨/日,娄涟双区域 |
||||
新化-冷水江区域 |
新化月光潭水厂 |
4万吨/日,新化县城及周边 |
资江 |
规划半山水库、车田江水库为冷新区域备用水源和直饮水水源。 |
|
城东自来水厂 |
10万吨/日,新化县城及周边 |
资江 |
|||
新化工业水厂 |
5万吨/日,工业园区 |
资江 |
|||
集中水厂 |
8万吨/日,冷水江市区及周边 |
资江 |
|||
禾青水厂 |
8万吨/日,冷水江市区及周边 |
资江 |
|||
小计 |
35万吨/日,新化-冷水江区域 |
||||
分区域协调区域污水处理设施:涟源东部新扩展区污水接入娄底第一污水处理厂,水洞底区域污水接入娄底第二污水处理厂,双峰北部接入娄底第四污水处理厂。新化、冷水江区域通过现有污水处理厂的适当扩建;其余乡镇可合建小型污水处理厂;乡村区域通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雨水坚持“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就近排入自然水体,加强城镇排水设施的建设,防止内涝。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利用。
表5-6 污水处理厂规划一览表
区域 |
名称 |
处理规模与范围 |
娄涟双区域 |
娄底第一污水处理厂 |
16万吨/日,娄底中心城区及涟源新扩展区 |
娄底第二污水处理厂 |
8万吨/日,娄底中心城区 |
|
娄底第三污水处理厂 |
6万吨/日,娄底中心城区 |
|
娄底第四污水处理厂 |
6万吨/日,娄底中心城区 |
|
双峰污水处理厂 |
14万吨/日,双峰县城 |
|
涟源污水处理厂 |
6万吨/日,涟源县城 |
|
小计 |
56万吨/日 |
|
新化-冷水江区域 |
新化河西污水处理厂 |
5万吨/日,新化县城西部 |
新化河东污水处理厂 |
5万吨/日,新化县城东部及新区 |
|
新化游家污水处理厂 |
4万吨/日,游家、曹家 |
|
新化南污水处理厂 |
5万吨/日,新区 |
|
冷水江污水处理厂 |
9万吨/日,冷水江中心城区 |
|
小计 |
28万吨/日 |
至规划期末,城镇带最大负荷约为300万kw左右,年用电量估计达150亿度左右,其中娄涟双区域约100亿度,新化-冷水江区域约50亿度。城镇带电源为省网供电。
稳步发展水电、火电等传统能源,积极发展新能源,重点抓好大唐金竹山升级改造、涟源华润电厂扩建工程、新化大洋江航电枢纽、生物质电厂、大熊山风电厂、龙山风电场等项目的建设。加强新化和涟源地方电网建设,逐步实现地方电网与国家电网的并网。
表5-7 城镇带大型变电站规划一览表
供电区域 |
变电站名称 |
等级 |
位置 |
备注 |
娄涟双区域 |
娄南变 |
500KV |
娄底南 |
|
民丰变 |
500KV |
娄底北 |
|
|
吉星变 |
220KV |
娄底东 |
|
|
康田变 |
220KV |
娄底西 |
|
|
早元变 |
220KV |
娄底中 |
|
|
大埠桥变 |
220KV |
娄底东 |
|
|
豹南山变 |
220KV |
娄底北 |
|
|
涟钢变 |
220KV |
涟钢 |
|
|
万宝变 |
220KV |
娄底南 |
新增 |
|
涟北变 |
220KV |
涟源 |
|
|
涟南变 |
220KV |
涟源 |
新增 |
|
群联变 |
220KV |
涟源 |
|
|
双峰北变 |
220KV |
双峰 |
新增 |
|
双峰南变 |
220KV |
双峰 |
|
|
永丰变 |
220KV |
双峰 |
|
|
贺家变 |
220KV |
双峰 |
|
|
新化—冷水江区域 |
新化北 |
220KV |
新化 |
新增 |
新化南 |
220KV |
新化 |
|
|
上渡变 |
220KV |
新化 |
|
|
鹅塘变 |
220KV |
新化 |
|
|
娄西变 |
500KV |
冷水江 |
|
|
锑都变 |
220KV |
冷水江 |
|
|
中连变 |
220KV |
冷水江 |
|
|
湍江变 |
220KV |
冷水江 |
新增 |
规划建设西气东输湘潭至娄底段燃气管道,依托“湘娄邵”天燃气管道,建设新化天燃气支线管道,对冷水江和新化供气;规划建设湘潭至娄底的成品油干线管道并延伸至新化。
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处理,近期垃圾以卫生无害化填埋为主,主要利用新化、冷水江、涟源、娄底、双峰各自现有的垃圾处理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应用,加快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凝炼“真实、刚毅、执着”的娄底文化精髓,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勤勉务实、开放兼容、尚德富厚”的娄底精神,全力倡导“开放包容、理性尚德、律已宽人、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提升娄底人文环境品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处理文化遗产抢救挖掘与保护利用的关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逐步实现娄底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和谐的新形象。
推进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大力扶持特色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和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发展民族工艺。
构建城镇带“一轴两心五区”的历史文化旅游格局。
“一轴”是指依托娄底大道建设的娄底城镇带人文旅游核心发展轴;“两心”是指娄底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核心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新化旅游服务中心;“五区”是指水府庙生态旅游片区、九峰山生态旅游片区、大紫鹊界-梅山龙宫生态旅游片区、大乘山生态旅游片区、龙山生态旅游片区。
品牌引领,形成三大核心互动旅游体系。打造娄底城镇带的人文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三大特色。形成“梯田王国,乡间侯府,塑人文之韵;世界锑都,矿山遗迹,展工业之特;天下水府,山水围城,秀生态之美”的三大核心互动的旅游体系。
传承文脉,打造东西两大文化旅游品牌。挖掘东部的湘军文化、名人文化,西部的梅山文化、师祖文化,对内整合资源、对外主动对接,形成跨区域的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生态优先,构建南北两大生态旅游景区。北部以大熊山和包围山林公园为核心,打造自然森林科普区、生态文化博览区、特色度假休闲区等旅游区块;南部以龙山森林公园为核心,重点打造中医药膳养生区、自然生态观光区、体育休闲运动区等旅游区块。
整合资源,加强中部特色旅游体验感知。重点打造商务会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水上娱乐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加强游客的参与度与体验感知度。
板块带动,推广全域娄底高端旅游形象。打造“乡间侯府、梯田王国、山水围城、世界锑都 ”的旅游品牌。
第5.25条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目标
提升城市品质与功能,通过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注重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普及与规划,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通过对城镇带的文化娱乐设施、体育活动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设施的规划建设,构建分等级、分区域、各有侧重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表5-8 娄底城镇带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配置等级 |
文化娱乐设施 |
体育活动设施 |
医疗卫生设施 |
教育科研设施 |
社会福利设施 |
|
娄涟双地区 |
地区中心 |
会展中心、电子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科技馆等 |
大型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等 |
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特殊医疗设施等 |
高等院校、大学城、科研中心等 |
高级托老所、养老院等 |
地区副中心 |
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
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等 |
市级医院、急救中心、卫生防疫站等 |
特殊教育学校、高级中学、初中等 |
市级福利中心、社会救助管理站等 |
|
乡镇 |
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等 |
体育场、篮球场、网球场等 |
妇幼保健院、县级医院 |
高中、小学、幼儿园等 |
残疾人中心、福利院、孤儿院等 |
|
中心村 |
文化室等 |
文体中心、健身场地等 |
卫生所、卫生室 |
小学、幼儿园等 |
敬老院等 |
|
冷新地区 |
地区中心 |
大型文化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文化展览中心、会展中心、特色展览馆老年活动中心等 |
大型体育中心、田径场、特色训练基地、训练馆等 |
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疾控中心等 |
技术创新中心、科普中心、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
福利院、养老院等 |
地区副中心 |
纪念馆、档案馆、美术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艺术中心等 |
体育馆、游泳馆、体操馆、田径场等 |
市级医院、专科防治所、检测中心等 |
特殊教育学校、高级中学、初中等 |
市级福利中心、老年人学校等 |
|
乡镇 |
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等 |
体育场、篮球场、网球场等 |
妇幼保健院、县级医院 |
高中、小学、幼儿园等 |
残疾人中心、福利院、孤儿院等 |
|
中心村 |
文化室等 |
文体中心、健身场地等 |
卫生所、卫生室 |
小学、幼儿园等 |
敬老院等 |
从规模等级与设施布局两部分进行规划,分“地区中心、地区副中心、乡镇、中心村”四个等级进行配置;结合规划用地、重大共服务设施项目以及各县市总规内容等,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
表5-9 娄底城镇带公共服务设施重点项目表
项目库 |
具体项目 |
建设内容 |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
红老年公寓建设项目 |
包括分散性4层公寓楼100栋,机器配套的医疗保健、康复健身、娱乐、饮食等设施以及老年大学一所 |
老年公寓建设项目 |
包括老年人公寓、老年人医疗保健中心、娱乐中心、继续教育中心、社区老年人托管中心等 |
|
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工程 |
文化设施建设 |
建议考虑建设湘中工业与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及基于曾国藩和梅山文化的湖湘文化设施建设 |
全市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
包括森林生态文化景区、蚩尤文化广场、梅山文化园、华夏中药文化园、曾国藩农耕文化园 |
|
文化馆、图书馆等建设工程 |
包括各县市的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的建设 |
|
科技教育工程 |
科技馆建设工程 |
建议在娄星区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科技馆 |
高中、中学等各级学校建设工程 |
提高各个县市、镇、村的教育设施的覆盖率,完善学校的配套设施 |
|
高等学校建设工程 |
壮大现有的高等学校进行师资力量,配套学生公寓以及教学楼等设施 |
|
医疗卫生保障工程 |
全市村卫生室和健身工程 |
建设村级卫生室3079个,村级健身工程3070个 |
残疾人托养设施建设 |
托养楼的建设 |
|
精神卫生项目建设 |
包括康复楼、住院楼以及配套设施建设 |
|
戒毒康复项目建设 |
建设戒毒中心,建设康复床位以及劳动基地等设施 |
|
社会福利与保障工程 |
就业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
包括就业培训楼的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
社会福利中心建设 |
包括儿童福利院、福利医院、救助中心、福利综合大楼以及绿化休闲广场等 |
以建设生态景观型城镇网带为总目标,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生态型城镇体系和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的建立,通过生态结构培育、环境治理、资源保护和区域绿地建设,使城镇带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成为生态安全、环境优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景观型城市网带。
规划构建“双心四轴、多廊多斑块”的网状生态结构,并以此为基础,组合、串联多元历史人文、自然风景、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等开敞空间,通过对大型自然“斑块”的保护、抚育修复及自然恢复,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的区域生态网络。
“双心”即娄涟双交界生态绿心和西部新冷界周边山体组成的冷新生态绿心。在娄底城镇带的协调发展与建设中,必须优先保护生态绿心,保留其作为城镇带“绿肺”的功能。
娄涟双生态绿心重点保护“三水十山一库”:涟水、孙水、测水、蜘蛛山、水口山-包围山、香炉山、太公山、香林山、仙女寨、雷锋山、梅山、丛毛大山、千子山和水府庙水库。
冷新生态绿心重点保护“五山一水”:曾家岭-亭子岭、黄毛岭-棋盘岭-学宋岭、黄冲岭-上帝岭、新冷界山、刘家岭和资江。
2、“四带”——构建区域生态风光带
规划重点沿资江、涟水、孙水、迷水打造四条生态风光带,构建具有明显生态良性循环特征、景观环境优美的生态廊道。
3、“多廊道多斑块”——形成网络生态空间的纽带
利用城镇带周边自然水体和自然山体及区内丘陵,串联城镇绿化隔离带、农田等,形成网络状的生态廊道。加上主要交通干道和铁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及山水廊道的构筑,从而形成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重点强化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
表5-10 生态修复工程一览表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矿山名称 |
矿山土地复垦(km2) |
主要治理任务 |
|
破坏面积 |
复垦面积 |
||||
1 |
双峰县坳头山磺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坳头山磺矿 |
1 |
1 |
充填地面塌陷50万 m3,注浆5000 m3 ,完善“三废”排放设施,“三废”无害化处理及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100公顷等。 |
2 |
冷水江市锡矿山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工程 |
锡矿山北矿锡矿山南矿 |
30 |
20 |
治理地面塌陷、滑坡,恢复植被2000公顷,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减轻废气污染,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等。 |
3 |
娄星区恩口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 |
恩口煤矿 |
30.75 |
20 |
充填地面塌陷洞836 个,复垦荒田8.8公顷,平整恢复稻田34.7公顷,整修漏水及塘坝损坏的山塘113口,水库25座,修整各类渠道9896m,河堤1500m,拦河坝4座,引泉工程3处等。 |
4 |
涟源市湄江地质公园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渣渡矿区内有关乡、镇煤矿及石膏矿 |
4 |
3 |
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恢复植被300公顷,实现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 |
5 |
泠水江市资江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资江煤矿 |
4 |
3 |
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及临江危岩体650 m3,整修受损农田及水利设施,恢复损毁植被。 |
6 |
双峰县洪山殿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洪山殿煤矿 |
15 |
10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整修受破坏的农田及水利设施,恢复被损毁的植被等。 |
7 |
涟源市斗立山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斗笠山煤矿及有关乡镇煤矿 |
19 |
15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整修受破坏的农田及水利设施,恢复植被被损毁的植被等。 |
8 |
涟源市金盘村危岩体治理工程 |
伏口镇有关煤矿 |
2 |
1.5 |
治理山体地裂缝长3000m及高度失稳危岩体5万m3等。 |
9 |
冷水江市利民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利民煤矿等 |
28 |
20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及瓦斯灾害,修复受破坏的耕地、农田、民房等。 |
10 |
冷水江市金竹山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金竹山煤矿及有关乡镇矿 |
32 |
24 |
治理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修复受破坏的房屋、农田、耕地及植被等。 |
11 |
冷水江市大建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大建煤矿 |
12 |
8 |
治理地面塌陷、滑坡,整修受损农田及水利设施。 |
12 |
新化县资江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资江煤矿 |
4 |
3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整修受破坏的农田及水利设施,恢复被损毁的植被等。 |
13 |
新化县桑梓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桑梓镇内有关煤矿 |
3 |
2 |
治理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修复受破坏的房屋、农田、耕地及植被等。 |
14 |
新化县芦茅江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芦茅江煤矿 |
3 |
2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及瓦斯灾害,修复受破坏的耕地、农田、民房等。 |
15 |
新化县马鞍山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马鞍山煤矿 |
1.5 |
1 |
治理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修复受破坏的房屋、农田、耕地及植被等。 |
16 |
新化县温塘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温塘镇内有关煤矿 |
3.5 |
2.5 |
治理地面塌陷、滑坡,恢复植被2000公顷,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减轻废气污染,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等。 |
17 |
新化县冷江煤矿塘冲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塘冲煤矿 |
1 |
0.7 |
治理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修复受破坏的房屋、农田、耕地及植被等。 |
突破行政界限,按照区域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原则,加强防洪、排涝、地震、消防、应急管理等公共安全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推动区域性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公共安全。
规划娄底城镇带娄底市区、双峰、新化、冷水江、涟源中心城市防洪标准近期按50年一遇,远期按100年一遇的标准,各重点乡镇近期按10年一遇,远期按20年一遇设防,乡村区域按10年一遇设防。加强区域内山洪多发地区的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防治。
规划采用“高水高排,高低分家,撇洪与电排相结合,排涝与排污集中处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排水泵和电排站能连不散,几处合并,综合治理”的原则,治涝方案以电排与撇洪渠相结合为主,临时电排与自流排水闸相辅的方式,城区采用闭闸期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2小时排干。
远期和远景重点以“海绵城市”为目标,突出保留和利用城市雨水。
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基本烈度按6度设防,一般民用建筑按6度设防,重要建筑物提高1度设防,并且设定城市新建、改建工程的设防烈度,特殊工程应提高一个抗震等级,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根据抗震性能鉴定结果,采取相应的抗震设施。新增区域内公园、绿地广场等作为避难场所与疏散通道,满足城市抗震发展要求。
根据娄底市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将娄底市划分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级防治区。具体划分为5个重点防治区,6个次重点防治区,4个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中的人口密集居住区、重要基础设施(交通干线、通讯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分布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自然景点、文化遗存、地质遗迹)及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矿业活动)强烈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中的人口较密集居住区、较重要基础设施(一般交通线、一般通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一般电力工程)分布区、市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点、文化遗存、地质遗迹)及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中的人口居住较分散、无较重要基础设施(一般交通线、一般通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一般电力工程)、县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点、文化遗存、地质遗迹),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区。
通过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上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群众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工程上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
第5.36条 消防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根据5分钟达到辖区边缘,普通消防站辖区面积不大于7平方公里,近郊区普通消防站面积不大于15平方公里的原则布置消防站。城市建成区内应建设一级普通消防站为主,娄底和新化应设置特勤消防站和战勤保障消防站,同时在资江冷新段和涟水娄底城区段合适位置设置水上消防站,在娄底机场设置航空消防站,乡镇独自建设或几个邻近乡镇合建二级普通消防站为主。重视配备消防通讯、消防供水,预留消防车车道。
建立健全城市预警机制,整合治安、医疗急救、消防、交通等应急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形成信息准确、预警及时、运转高效、行动有力的城市应急事件处理平台,提高城乡抵御风险的整体防护能力。
(1)整体发展策略:形成“工业向北向西,生活向南向东”的开发格局,采取“南拓北延,东优西联”的战略拓展娄底中心城区的空间。
(2)定位:娄底城镇带主中心的核心,湘中区域中心城市,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集散与物流配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湘西南的桥头堡。
(4)主要拓展方向:南拓北延,东优西联。
(5)产业发展方向:钢铁薄板深加工、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升级产业能级,适当转移低端产业。
(6)交通:以“同城化、一体化”标准加强与涟源、双峰的干道联系。与涟源对接:两条快速路,两条城市干道。快速路:①娄涟大道;②湘中大道——斗笠山——涟源;城市干道:①北部工业园甘桂路——渡头塘——涟源市②娄底市——斗笠山——枫枰镇——涟源市③其他城市干道。与双峰对接:①娄双大道②茶园路南延线③百亩——洪山殿——双峰④其他城市干道。
(1)统筹协调与涟源和双峰的发展,打造未来大娄底市(娄涟双)的主核心组团,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产业资源和政策资源,发展壮大区域增长核心。
(2)产业布局协调。与涟源和双峰注重在产业类型上的协调,避免同质竞争。娄星区主要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
(3)生态保护协调。注重对水府庙、孙水河、涟水河等生态水系的保护。重视涟水沿线产业园区协调布局和污染防治,建立涟水流域绿色生态廊道。结合隔离和防护功能,预留郊野绿地。
(4)新空间布局协调,引导城市多中心的形成。 ①娄涟新空间重点布局市场、物流和适规模的高端居住。②娄底西北部新空间以居住、商服为主,为工业区提供配套服务。③水洞底新空间以高端居住和工业配套为主。
(5)重大设施协调。①娄底市区水厂规划布局中考虑周边乡镇以及规划新空间的用水需求。考虑三水厂(万宝新城)对双峰供水。②涟源东部新扩展区污水接入娄底第一污水处理厂,水洞底区域污水接入娄底第二污水处理厂,双峰北部接入娄底第四污水处理厂。
(6)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打造市域文、教、体、卫等公共服务中心,以高等级服务设施为主,高等教育以娄底市为中心。职业教育可适当向涟源、双峰等布局。在娄底结合中心医院和疾控中心建设,依托省内知名医疗专业品牌,与大型医疗设施和科研院校联合,建设湘中职业病防治医疗机构,同时规划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1)整体发展策略:采取“东进北扩,兼顾西联”的战略来拓展涟源市区的空间。
(2)定位:娄底城镇带主中心的重要组团,以机械制造和加工工业为主,山、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4)主要拓展方向:东进北扩,兼顾西联。
(5)产业发展方向:以物流业、机械制造、新材料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为主,同时依托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大力打造杨市湘军文化旅游产业。
(6)交通:加强与娄底市、双峰的干道联系。与娄底对接:两条快速路,两条城市干道。与双峰对接:涟双大道。主要节点石马山、枫坪、荷塘、洪山殿、走马街、双峰县城。
(1)积极对接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娄底市区,统一管理,壮大娄涟双核心。
(2)与周边乡镇协调。
表6-1 各乡镇发展协调与指引
城镇名称 |
发展定位 |
镇区规模 (万人) |
主导产业 |
交通对接 |
设施体系 |
城乡统筹 |
杨枫(杨市镇与枫坪镇) |
文化旅游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凸显湘军文化品牌,并利用品牌效应,带动周边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 |
4-6 |
商贸物流、文化旅游 |
娄怀高速、涟双大道、水洞底至杨市镇、斗笠山镇至杨市镇等公路 |
旅游、 生活服务 |
杨市镇与枫坪镇融合发展,以镇区为中心,以村庄居民点为节点。通过土地整理、流转、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村镇的发展 |
茅塘镇 |
旅游名镇:利用“龙山”品牌,打造生态低碳宜居的山地旅游城镇,同时适当发展轻化、机械加工等工业。 |
3-4 |
旅游、商贸、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加工、轻工制造等 |
茅枫公路、杨白公路 |
轻工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设施 |
完善配套农村发展设施,依托龙山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等,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并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
荷塘镇 |
生态环境美镇:娄涟区域南部重要生态城镇,主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适当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 |
1-2 |
设施农业、生态农业 |
涟双大道,水洞底至荷塘道路 |
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现代化生产设施 |
以农业现代化为主体,带动周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
斗笠山镇 |
特色工业强镇: 发挥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煤炭生产与精深加工等产业。 |
3-5 |
煤炭业、 环保建材业 |
县道024、县道025、娄涟快速路 |
环境治理设施 |
重点加大煤矿采空区环境治理,在环境治理的同时,通过林果基地、农业基地的建设带动区域的发展 |
渡头塘镇 |
特色工业强镇:以涟源华润电厂为龙头,发展新型建材等下游产业。 |
1-2 |
煤电、新材料 |
县道028、二广高速娄底连接线以及其他区域干路等 |
工业配套服务环境治理设施 |
注重突出工业文化特色,规模特色,环保特色,以城带乡,城乡共同发展。 |
桥头河镇 |
特色工业强镇: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与商贸物流等产业。 |
3-5 |
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 |
县道028、桥头河至杨市公路以及长韶娄高速出入口 |
农业生产设施、农产品专业配套市场 |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带动区域发展 |
龙塘镇 |
生态环境美镇: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与发展“珠梅抬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 |
0.5-1 |
生态农业、文化旅游 |
国道207、二广高速娄底连接线 |
完善农业生产设施 |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
水洞底镇 |
商贸物流重镇:利用良好的交通、地理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业和生态居住。 |
3-5 |
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业、生态居住 |
娄怀高速、省道209、水洞底至荷塘、斗笠山至百亩、杨市至万宝 |
完善市场、物流仓储 |
利用其便捷的交通优势,带动区域商贸物流发展 |
三甲乡 |
历史文化旅游名乡:突出保护传统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 |
0.5-1 |
旅游、生态种植 |
国道207、娄怀高速、三甲至白马镇道路、 |
完善旅游设施 |
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资源,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
(3)产业布局协调。①城东工业园适当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避免工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②与娄底市区协调发展,合作共赢。③在市域地势平坦的区域,作为区内规模农业适宜区域引导发展。④在娄涟绿心区域,适当开发建设高档次休闲服务项目。
(4)生态保护协调。①重视涟水沿线产业园区协调布局和污染防治,建立涟水流域绿色生态廊道,保护涟水水源。②斗笠山镇与城区之间在保护生态的同时,预留一定的发展用地。③沿涟水河形成生态保护走廊,在娄底与涟源之间,形成生态绿心。④白马水库作为娄涟双区域的直饮水源,应注重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5)新空间布局协调。①与娄涟新空间的协调,在新空间西侧,紧邻城东工业区的范围内,布局物流与工业,充实城东工业区的发展;在新空间东部适当布局商服和居住,配套工业区。②城北新空间。以居住商服为主,配套少量工业用地,形成工业居住综合性组团。
(6)重大设施协调。①规划在涟源东部新建水厂,对涟源新空间区域供水。②规划建议东部新区的污水通过管网接入娄底市污水处理厂③垃圾处理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理的方式。④在涟源南新增220kv涟源南变。
(7)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完善自身设施配置,为周边乡镇服务。同时涟源可以适当布局职业技术学校。涟源新城区增设医疗服务站和消防站。
(1)整体发展策略:采取“北扩西拓,呼应娄星”的战略,拓展双峰县城空间。
(2)定位:娄底城镇带主中心的重要组团,对接长株潭、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绿色工贸城市。
(3)规模:规划人口45万,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
(4)主要拓展方向:北扩西拓。
(5)产业发展方向:机械制造业(农机制造)、制鞋业、农产品加工业、不锈钢产业为主导。依托曾国藩故里、“女杰之乡”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6)交通:加强与娄底市、涟源的干道联系。与娄底市对接:①娄双大道②茶园路南延线③双峰——洪山殿——百亩。与涟源对接:涟双大道。主要节点石马山、枫坪、荷塘、太平寺、走马街、双峰县城。
(1)积极对接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娄底市区,统一管理,壮大娄涟双核心。
(2)与周边乡镇协调。
表6-2 各乡镇发展协调与指引
城镇名称 |
发展定位 |
人口规模 (万人) |
主导产业 |
交通对接 |
设施体系 |
城乡统筹 |
走马街镇 |
文化旅游名镇:双峰县北拓的重要功能组团、 “农民书画艺术之乡” |
3-5 |
文化旅游、花卉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
娄底大道、 娄双大道 |
按城区独立功能组团完善配套设施 |
大力发掘“农民书画艺术之乡”,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全面规划各个旅游景区和景点,带动乡村发展 |
洪山殿镇 |
商贸物流重镇:利用铁路与高速交通优势,建设双峰北部重要物流中心。 |
3-4 |
商贸物流 |
涟双大道、洛湛铁路、娄岳高速及蛇形山至洪山殿、杏子铺至洪山殿等道路 |
商贸市场、物流基地、生产服务设施 |
依托该区域的交通资源,深入挖掘洪山殿区丰富的煤矿资源,发展商贸物流产业,为生产服务 |
蛇形山镇 |
生态环境美镇:提升与保护生态环境水平,打造娄底南部重要的健康养生与休闲基地 |
2-4 |
高端居住、健康产业、宗教旅游、休闲度假 |
娄底大道、茶园路及其他乡镇干道 |
养老康体、生活设施 |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以特色养老带动区域发展 |
杏子铺镇 |
生态环境美镇:水府两型示范基地中的生态旅游重镇 |
1-3 |
生态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 |
沪昆复线、省道及县道X006、水府庙水库至杏子铺等道路 |
农业生产设施、休闲旅游配套设施 |
依托水府庙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加强城乡联动,发展旅游与生态农业 |
石牛乡 |
生态环境美镇:双峰县城南部重要的生态林业基地,水源涵养基地。 |
0.5-1 |
生态高效农业、生态林业、乡村旅游等 |
娄岳高速、K09县道 |
农业生产设施、休闲旅游配套设施 |
利用良好的生态山体,发展生态农业,配套旅游发展,带动区域发展 |
(3)产业布局协调。①沿娄底大道形成综合产业发展轴,②沿省道209娄双西侧形成西部物流工业发展轴,沿茶园路延长线娄双东侧形成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轴。
(4)生态保护协调。①重视四方水库、雷锋山等区域重大生态基底的保护;②对洪山殿采矿区域的生态治理,注重对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的治理;③在县城与走马街之间,利用梅山等山体,形成生态景观廊道;④强化对迷水和泗安河两条水系的水系保护,严禁污染企业入驻。
(5)新空间布局协调。①沿娄底大道布局城镇拓展新空间,主要布局高端居住和健康产业。②城北新空间。打造未来县城公共服务主中心,重塑县城生态景观核心,利用四安河和自然山体,形成用地空间与生态网络有机渗透的用地布局结构,提升县城整体空间景观形象,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6)重大设施协调。①北部区域供水与娄底三水厂协调;②县城和走马街镇统筹布置污水处理设施③西气东输二线湘娄邵支线作为气源。在县城北部靠近走马街镇区域规划设置一个燃气储备站。④垃圾处理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理的方式。
(7)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完善自身设施配置,为周边乡镇服务。
(1)整体发展策略:构建与新化县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湖南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冷水江市区宜强化“南进西连”的发展战略。
(2)定位:娄底城镇带次中心城市主要组团,具有山水园林生态特色的“两型”工业城市。
(4)主要拓展方向:南进西连。
(5)空间结构:一中心、三组团。
(6)产业: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钢材、有色金属精品冶炼、精细化工和能源、建材等工业为主,以及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轻纺食品、机械制造、高科技工业等新兴工业,同时,大力发展工矿旅游。
(1)周边乡镇协调。将市区和周边乡镇进行调整,形成1个中心城区 (5个办事处)、4个卫星镇(4个建制镇)的空间格局。
表6-3 各乡镇发展协调与指引
城镇名称 |
发展定位 |
发展规模 (万人) |
主导产业 |
交通对接 |
设施体系 |
城乡统筹 |
铎岩梓(铎山、岩口、梓龙) |
现代农业大镇:突出“花桥牛肉”、小水果、葛根产业、周头水库等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为主的新型示范镇 |
3~5 |
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休闲、建材产业 |
娄底大道、娄涟大道、XD40、 省道312、 S312、铎利公路、邵坪高速北延线 |
农业现代化设施、环境治理设施、 文体科技设施、集贸设施,商业金融设施、 完善旅游设施 |
通过推进铎岩梓(铎山、岩口、梓龙)一体化发展,提升冷水江东部城镇增长空间,通过农业现代化与煤炭产业转型促进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锡矿山街道 |
文化旅游名镇:突出“世界锑都”的品牌形象,打造一流文化旅游名镇 |
1-3 |
以工矿旅游为主导,同时辅以冶金、生态产业 |
S312、龙琅高速连接线 |
旅游设施建设、环境治理设施、工矿旅游设施 |
通过矿山开采与环境治理,促进生产与环境同步发展,以工业发展拉动农业 |
渣渡镇 |
旅游名镇:利用“铁山杨梅”和九龙洞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发展 |
1 |
生态农业、休闲旅游 |
G207、邵坪高速北延线 |
农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养老设施等 |
完善农村道路系统、加强养老保障,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型城镇 |
矿山乡 |
生态环境美镇:冷水江北部生态屏障、生态环境美镇 |
0.5-1 |
生态林业为主,适当发展旅游业、采掘业 |
S217及其他乡镇干道 |
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 |
完善农村人畜安全饮水设施,道路交通,加快农村发展 |
(2)产业布局协调。与新化县注重产业类型的协调,互助互补。冷水江市以工业、高效农业为主,协同新化县发展旅游业。工业方面,冷水江市以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零部件、高科技工业、轻纺食品等为主。
(3)生态保护协调。①市境内的污水必须进行收集,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严格保护资江水质;②北部山地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生态区,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③重点生态脆弱地段布局。应保持其现状土地性质,严格限制城镇建设占用该区域土地,鼓励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
(4)重大设施协调。①大型水源分区域共享,规划半山水库、车田江水库为冷新区域备用水源和直饮水水源;②通过现有污水处理厂的适当扩建,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其余乡镇可合建小型污水处理厂。乡村区域通过建设生态污水处理设施。
(5)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区设施配置,为周边乡镇服务。可建立特色主题为承载的公共服务设施,发掘潜在的工业文化;结合需要在新化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远期增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如市级文化娱乐中心、大型体育馆等。
(1)整体发展策略:新化县侧重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发展、高品质居住、历史和文化保护与传承。
(2)定位:娄底城镇带次中心主要组团,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生态经济与旅游产业中心。
(4)主要拓展方向:北拓东延。
(5)空间结构:一带、一廊、两园、三区。
(6)产业:区域性商贸、文化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1)周边乡镇协调。将市区和周边乡镇进行调整,加强乡镇的指引与协调,即新化中心城区和游家镇、石冲口镇、炉观镇、曹家镇、科头乡。
表6-4 各乡镇发展协调与指引
城镇名称 |
发展定位 |
人口规模 (万人) |
主导产业 |
交通对接 |
设施体系 |
城乡统筹 |
游家镇 |
现代农业大镇: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适当发展特色工业。 |
1-2 |
以生态农业为主,适当发展矿产品采掘加工和滨水旅游等产业 |
眉琅高速、县道新白公路、区域横向干道、沿河公路 |
商业贸易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要求,高品位规划建设宜居型游家 |
石冲口镇 |
特色工业强镇:以煤炭生产等为主的特色工矿型城镇 |
2-3 |
煤炭产业、工矿加工产业 |
S217、洋溪-科头-石冲口-冷水江公路 |
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医疗设施 |
以工带农,通过工矿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炉观镇 |
现代农业大镇:以现代农业及旅游为主的重要城镇 |
0.5-2 |
现代农业、 乡村旅游、梅山文化、生态旅游业 |
X057、 娄怀高速、紫鹊界到炉观公路 |
仓储物流设施、集贸设施 |
通过壮大农业、做强工业、盘活商业、做优旅游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曹家镇 |
现代农业大镇:突出发展水稻、瓜果和药材为主的现代农业大镇。 |
0.5-2 |
以现代农业为主,同时利用现有的向红工业园、小城镇工业园与县城互动发展相关工业产业。 |
S217、温游公路 |
完善农业发展设施,园区工业服务设施。 |
完善城乡市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积极对接县城,夯实城乡发展基础。 |
科头乡 |
现代农业大镇:突出发展生态养殖、种植和药材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大镇。 |
0.5~1 |
现代农业为主,适当发展旅游产业和乡镇企业。 |
至县城公路、洋溪至冷水江公路 |
公共服务设施、农业基础设施 |
积极对接县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设施,统筹城乡发展。 |
(2)交通协调:除新化与冷水江之间区域性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重要的交通设施外,规划两城之间7条内部城市干道,进一步强化城市内部骨架道路联系。
(3)产业布局协调:依靠自身特点,与冷水江市在产业上形成优势互补,达到双赢。新化县以区域商贸物流业、建材、特种陶瓷、办公耗材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利用县域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及相关产业。
(4)生态保护协调:①严格控制新污染源,集约发展工业,并提高新建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②新化县域的西部和西北部一带,充分依托现有的山林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建设以自然山林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化产业区,重在保护森林资源和水资源;
(5)新空间布局协调,引导城市多中心的形成: ①与新化新空间在城市功能上的协调,在合理利用机场的交通优势基础上在规划新化机场片区,重点布局物流和适度规模的工业;②与新化西南部利用高铁优势,布置高铁新城新空间,该空间以居住、商服为主;③与冷水江的新空间协调以居住和商业设施配套为主。
(6)重大设施协调:①大洋江航电枢纽、生物质电厂、大熊山风电厂、龙山风电场等项目的建设。②与冷水江各规划一处垃圾处理厂;③与冷水江市之间连通西气东输燃气管道。
(7)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完善自身设施配置,为县域积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打造城镇带旅游服务次中心。可结合新化武术等体育传统,建设娄底地方特色体育运动场馆,建立以梅山文化为主题的湖湘文化博物馆;建立冷新地区敬老院、福利院。
构建“一轴线四中心十一片区多绿楔”的整体空间结构。
“一轴”线指娄底大道综合发展轴线;
“四中心”指双峰、娄星、涟源、冷新形成的四个城镇发展核心;
“十一片区”指新化西高铁新城、新化城区、冷新新城、冷水江东城区、冷涟区段、涟源北部新拓展区、娄涟新城、娄底西侧产业新区、娄底南部高铁新城、娄双走廊、双峰城区;多绿楔指城镇之间预留的自然生态廊道。
将娄底大道分为11分功能区段。分别为:①新化西高铁新城:城市门户、交通枢纽;②新化城区:新化县公共服务中心、生态居住;③冷新新城:西部融城中心,生态新城,高端居住、服务;④冷水江东城区:冷水江片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中心;⑤冷涟区段:城乡统筹旅游发展区段,旅游、生态农业;⑥涟源北部新拓展区:生态居住、工业;⑦娄涟新城:生态居住、工业和商贸中心;⑧娄底西侧产业新区:生态居住、工业;⑨娄底南部高铁新城:交通枢纽、商贸服务;⑩娄双走廊:健康养生、耕读文化产业;?双峰城区:公共服务、生态居住。
建筑景观:规划结合高铁站发展以商业、行政办公为主导的服务功能区,空间上以高铁站为主视点,形成特色突出的开放空间,打造“城市门户”。
街道空间:高铁站周边以开阔通透为基调,街道界面以开放空间为主。商业居住以亲切怡人空间界面为主。
绿化景观:高铁站周边以开敞性景观效果为主,符合车站周边人流集散的特征。商业居住以丰富多层次为主。
标志意像:车站周边以高铁大厦为标志意向;商业居住区以商业广场为标志意象。
开发强度控制:东北部以低强度开发为主,西南部以中高强度开发为主。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高铁沿线防护绿带生态景观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与新化城区至高铁站的生态绿带空间及高铁站的绿化空间。
建筑景观:规划结合滨水绿带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核心区。
街道空间:街道空间以公共服务为基调,开发空间与半开放空间相结合。
绿化景观:尊重自然,享受自然环境,立体绿化种植系统。
标志意像:东部以商业组团中心为标志意像;西部以组团配套服务中心为标志意像。
开发强度控制:中东部滨水地带以低密度开发为主,其他地块中高密度开发相结合。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资江滨水景观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地块中部绿带公园及东部滨水景观生态廊道。
建筑景观:中部结合水岸线形,建筑形式灵活多样;居住区行列式与点群式结合,注意预留江景视线通廊。
街道空间:中部打造活跃氛围的商业街道空间,紧凑联系得界面;生活区打造生态化的绿色街道空间。
绿化景观:结合东部自然山体打造的林荫大道及水绿结合的人工驳岸。
标志意像:滨水住区及中部滨水商业服务中心。
开发强度控制:中部以低强度开发为主,东部以中高强度开发为主。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北部沿江居住区界面及中部商业服务业滨水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中部、北部滨水空间及东南部保留山体开放空间。
建筑景观:北部和南部工业建筑景观以规整的矩形为主,院落式布局;中部服务中心建筑景观以L型、方形为主,因地制宜的使用部分曲线造型。
街道空间:工业区道路满足宽敞的同时尽量多的提供绿化;中心区营造良好舒适的街道环境,为商业和市民休闲提供良好地空间。
绿化景观:工业防护带采用多层次立体复合式绿化林带;中心区绿化提高空间的可识别性。
标志意像:中心区以商务办公楼统领全局;工业区以科技研发中心为标志意像。
开发强度控制:北部和东南部以低强度开发为主,中部以中高强度开发为主。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商业街景界面和滨水景观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滨水开放空间的营造。
建筑景观:中心地段娄底大道两侧建筑突出层次和丰的空间;其他地区建筑结合周边环境,体现民俗民风。
街道空间:商业街区尺度采用紧凑型,围合感强的界面;街道控制宽度。
绿化景观:居住区以本地多元化植物为绿化主体,生态农业与绿化结合,亦农亦景。
标志意像:以旅游服务中心广场和七彩生态农田为标志意像。
开发强度控制:中部以中低强度开发为主,其他地块低强度开发为主。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娄底大道沿线防护绿带生态景观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生态农田开放空间和中部公园开放空间。
建筑景观:以生态居住建筑为主导,结合西北侧一类工业建筑,形成城市新区的建筑景观风貌。
街道空间:以开放式居住和工业空间为主导,临街安排适当的商业空间。
绿化景观:将西侧和北侧山体渗透至新区,与区内居住及街头绿地形成完善的绿化景观体系。
标志意像:以居住和交通引导的城市新区意象。
开发强度控制:工业区以低强度开发为主,娄底大道沿线布置中高强度开发,区域东北部靠山体进行低强度开发。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北侧山体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联系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贯穿娄底大道的绿地廊道。
建筑景观:西侧以工业及物流等产业建筑为主,东部以居住、商贸等综合服务建筑为主。
街道空间:西侧以开阔工业区界面为主,东侧以居住商贸等连续性空间为主。
绿化景观:提高涟水河亲水性,丰富滨水景观,形成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
标志意像:工业区服务大楼及滨水生活广场。
开发强度控制:西侧工业区以低强度开发为主,东部居住及商服以中低强度为主。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涟水河水系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以东西向涟水河为开放空间,重点处理其水系生态廊道。
建筑景观:本区段以工业及物流等产业建筑为主,打造现代工业景观风貌。
街道空间:柔化厂城之间的边界,形成良好的产业新空间。
绿化景观:重点处理园区外围边与防护林带的边界,合理布置,形成绿化向区内进行渗透的景观形象。
标志意像:工园区综合服务大楼。
开发强度控制:工业区以低强度开发为主,居住及商服以中低强度为主。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中部白马庙周边山体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处理好沪昆铁路、洛湛铁路廊道和白马庙周边山体等开放空间。
建筑景观:本区段以城市建筑为主体,打造现代都市建筑景观风貌。
街道空间:本区段以沿街型商业空间为主。
绿化景观:高铁周边以草皮等形式的自然绿化景观,其他区域广场及街头绿地形式。
标志意像:高铁站场。
开发强度控制:高铁站周边为高强度开发,其他地区为中强度开发。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高铁沿线界面及中部生态水系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建立网络化的开发空间系统,以景观和主要绿地为主体骨架,构成多层次开发空间。
建筑景观:以本地乡村建筑为主,其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错落有致。
街道空间:本区段以乡村及小城镇为主,街道空间注重交通空间与街道生活空间的混合利用。
绿化景观:在乡村区段将人行道融入道路绿化景观中,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标志意像:蛇形山健康酒店、走马街的农民书画艺术中心。
开发强度控制:乡村以低强度开发为主,镇区以中低强度开发为主。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沿线农田及水系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沿线山体及农田等开放空间。
建筑景观:北部泗安河区域以旅游度假酒店、文化娱乐建筑为主。建筑布局形态丰富、灵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南部老城区以行政办公、曾国藩文化广场主体建筑景观。
街道空间:北部以开阔通透为基调,街道界面以开放空间为主。南部围绕城区以紧凑型空间界面为主。
绿化景观:北部绿化景观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好景观效果,突出旅游生活的特征。南部以街头绿地为主,突出城区生活的特征。
标志意像:北部以环水高端住宅和酒店为标志意象;南部以行政办公和曾国藩广场为标志意象。
开发强度控制:北部以低强度开发为主,南部以中高强度开发为主。
重点界面控制指引:重点控制泗安河水域周边的生态界面,打造连续生态景观界面。
开放空间廊道:泗安河水系空间及双峰北部中心公园。
落实《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中关于对娄底区划调整:将涟源、双峰进行县(市)改区,与娄星区共同形成新的娄底市,形成“一市三区”的区划格局;将新化和冷水江合并设市,积极推进娄涟双一体化和冷新一体化,形成“一市两区”的区划格局。采取调整辖区(包括县市区的调整和乡镇办事处的调整)或委托管理的方式,适时推动娄底行政区划的适当变更,以促进娄底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交通连城”计划包括高速公路、国省道、城镇带快速路、铁路、枢纽站场5大类项目。其中,高速公路包括长娄-龙琅高速、沪昆复线、张桂高速、二广高速、益娄衡高速5项项目,国省道包括S338等8项项目,城镇带快速路包括娄底大道、冷涟复线等8个项目。通过共同规划、投资、建设、交通设施,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互通,实现区域融合。
表7-1 交通体系重大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库 |
具体项目 |
内容 |
建设时序 |
|
近期(2015-2020) |
远期(2020-2030) |
||||
1
|
高速公路 |
长娄-龙琅高速 |
长沙-龙塘高速,全线完成建设,往西对接溆浦、怀化。 |
|
★ |
沪昆复线 |
株洲至娄底段,在娄底连接现有娄新高速; |
|
★ |
||
张桂高速 |
张家界-新化-隆回段建设 |
|
★ |
||
二广高速 |
常德-娄底-邵阳段正在建设中,近期完工。 |
★ |
|
||
益娄衡高速 |
正在建设中,近期完工。 |
★ |
|
||
2 |
国省道 |
S336 |
娄星区双江至涟源七星段,二级公路,里程13公里; 新化县荣华至琅塘,二级公路,里程11公里。 |
★ |
|
S342 |
双峰杨梅山至青树坪,二级公路,里程22公里;与邵东县直达的连通项目。 冷水江铎山至矿山,路网升级,二级公路,里程34公里。 |
★ |
|
||
S334 |
双峰县城至古塘,二级公路,里程39公里;与娄底市区直达的连通项目。 |
★ |
|
||
S240 |
新化县荣华至资源,一级公路里程6公里;二级公路里程48公里 |
★ |
|
||
S337 |
双峰荷叶至双爱塘,二级公路,里程10公里;与衡阳县直达的连通项目 |
★ |
|
||
G320 |
双峰县蚊子山至永丰、大埠至金鸡坳、五星至金城段,瓶颈路段改建,二级公路,里程16公里。 |
★ |
|
||
G234 |
双峰印塘至锁石段,二级公路,里程16公里。 |
★ |
|
||
S339 |
双峰县花门藕坝至青树坪金沙段,二级公路,里程12公里,连接衡阳县和邵东县的连通项目 |
★ |
|
||
3 |
城镇带快速路 |
娄底大道 |
起于双峰县城,远景止于双峰荷叶镇,全长约116公里。道路沿线经过娄底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市规划区的路段,按城市道路标准建设;非城市规划区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24.5米包括硬路肩在内,可按双向六车道布局。 |
★ |
|
冷涟复线 |
新建冷水江至涟源快速路。 |
★ |
|
||
娄涟复线 |
原S312改造 |
★ |
|
||
涟双快速路 |
原S210改造 |
★ |
|
||
娄双复线 |
原S209改造 |
★ |
|
||
长娄快速路 |
连接娄涟大道与长沙南横线 |
★ |
|
||
湘娄快速路 |
湘阳街至湘乡 |
|
★ |
||
湘双快速路 |
G320提升改造 |
|
★ |
||
4 |
铁路 |
安张衡铁路 |
张家界至衡阳段 |
|
★ |
5 |
枢纽站场 |
客运枢纽 |
沪昆高铁娄底南站、高铁新化站、其他铁路站场5个(各中心城区1个)、汽车客运站场8个,包括娄底北站和娄底南站,新化包括上梅客运站和新区客运站,涟源、冷水江、双峰各1个。 |
|
★ |
物流基地 |
湘中物流园、广通-新康物流园、冷水江金竹山物流中心、涟源城东物流园、城北工业品物流园、双峰物流园 |
|
★ |
“产业兴城”计划包括新能源产业发展工程、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先进装备及零部件制造业提升工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产业园区建设工程6项新型工业化工程和旅游产业提质工程、现代物流业产业工程、商贸流通工程、创意文化产业工程4项现代服务业工程及4项现代农业工程。通过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实现产业提升改造,提高娄底城镇带整体产业竞争力。
表7-2 产业体系重大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库 |
具体项目 |
内容 |
建设时序 |
|
近期(2015-2020) |
远期(2020-2030) |
||||
1
|
新型工业化 |
新能源产业发展工程 |
太阳能综合开发和利用项目、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工程、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农村电气化及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核电厂建设工程、风电开发项目等 |
|
★ |
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
娄底冶金材料开发项目、娄底陶瓷材料开发项目、文昌半固态轻合金产业园项目、钛合金纳米材料项目、锂电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 |
|
★ |
||
先进装备及零部件制造业提升工程 |
工程机械提升项目、农业机械提升项目、矿山机械提升项目、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创新项目、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等 |
★ |
|
||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程 |
集成电路开发项目、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项目、3G数字电视开发项目、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项目、软件及信息服务项目等 |
|
★ |
||
传统产业改造工程 |
煤炭保障项目、火电优化发展项目、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有色产业整合项目等 |
★ |
|
||
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
重点建设七大产业园区,娄底经济开发区、新化经济开发区、涟源经济开发区、冷水江经济开发区、双峰经济开发区、万宝新区、娄星产业园区。 |
★ |
|
||
2 |
现代服务业 |
旅游产业提质工程 |
仙女寨生态旅游区项目、人民工程纪念园项目、曾国藩故里旅游区项目、水府示范区湘军旅游、涟源历史古村落保护项目等 |
★ |
|
现代物流业产业工程 |
中国供销湘中物流产业园区项目、万宝消费品物流园区项目、中部地区战略性电煤储备基地建设、娄底西站物流园项目、北部仓储物流园项目、湖南现代农业国际物流园项目等 |
|
★ |
||
商贸流通工程 |
湘中果蔬大市场建设项目、涟源市湘中农机具租赁市场项目、湘中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万宝新区中心商务区项目、新世界建材城建设项目等 |
|
★ |
||
创意文化产业工程 |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中心建设项目、科技创业孵化器项目、水府影视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双峰新宇文化生态休闲园建设等 |
|
★ |
||
3 |
现代农业 |
良种繁育工程 |
水稻良种繁育及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生猪良种繁育项目、农作物种子保障体系项目、兽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 |
|
★ |
农产品基地工程 |
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开发项目、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丰产油茶林基地建设、外销生猪基地县建设项目、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项目、工业原料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等。 |
★ |
|
||
农业产业化工程 |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神龙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园项目、九龙农科院科研示范园建设、湖南黑猪产业化项目、娄底市新增粮食产能工程项目、标准湘中黑牛繁育及肉牛加工项目、优势水果产业提升工程项目等 |
|
★ |
||
农业服务业体系工程 |
娄底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农技创新及推广体系建设、娄底市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等。 |
|
★ |
“设施建城”计划包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工程、科技教育工程、医疗卫生保障工程、社会福利与保障工程5项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和给水工程设施、排水工程设施、电力工程设施、电信工程建设4项基础设施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加强娄底各县市之间的合作,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通过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
表7-3 设施体系重大项目一览表
序号 |
类型 |
项目库 |
具体项目 |
建设内容 |
建设时序 |
|
近期(2015-2020) |
远期(2020-2030) |
|||||
1
|
公共服务设施 |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
红老年公寓建设项目 |
包括分散性4层公寓楼100栋机器配套的医疗保健、康复健身、娱乐、饮食等设施以及老年大学一所 |
|
★ |
老年公寓建设项目 |
包括老年人公寓、老年人医疗保健中心、娱乐中心、继续教育中心、社区老年人托管中心等 |
★ |
|
|||
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工程 |
文化设施建设 |
建议考虑建设湘中工业与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及基于曾国藩和梅山文化的湖湘文化设施建设 |
|
★ |
||
全市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
包括森林生态文化景区、蚩尤文化广场、梅山文化园、华夏中药文化园、曾国藩农耕文化园 |
★ |
|
|||
文化馆、图书馆等建设工程 |
包括各县市的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的建设 |
|
★ |
|||
科技教育工程 |
科技馆建设工程 |
建议在娄星区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科技馆 |
★ |
|
||
高中、中学等各级学校建设工程 |
提高各个县市、镇、村的教育设施的覆盖率,完善学校的配套设施 |
★ |
|
|||
高等学校建设工程 |
壮大现有的高等学校进行师资力量,配套学生公寓以及教学楼等设施 |
|
★ |
|||
医疗卫生保障工程 |
全市村卫生室和健身工程 |
建设村级卫生室3079个,村级健身工程3070个 |
★ |
★ |
||
残疾人托养设施建设 |
托养楼的建设 |
|
★ |
|||
精神卫生项目建设 |
包括康复楼、住院楼以及配套设施建设 |
|
★ |
|||
戒毒康复项目建设 |
建设戒毒中心,建设康复床位以及劳动基地等设施 |
|
★ |
|||
社会福利与保障工程 |
就业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
包括就业培训楼的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
★ |
|
||
社会福利中心建设 |
包括儿童福利院、福利医院、救助中心、福利综合大楼以及绿化休闲广场等 |
★ |
|
|||
|
基础设施 |
给水工程设施 |
娄底小城镇供水工程 |
各县市共20多个小城镇供水工程 |
★ |
|
新化冷水江取水工程 |
饮水一期工程管道全长9.2公里,总投资5500万元,日供水能力5万吨,饮水二期工程管道全长10.043公里,总投资5899万元,建成后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 |
★ |
|
|||
娄底市(县市区)中心城区第二水源建设、管网改造、水厂提质 |
从水库向娄底中心城区供水,设计日供水量20万吨,建设管网80公里及其它配套设施,涟源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新化县供水工程改造 |
★ |
|
|||
排水工程设施 |
娄底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
新建污水处理能力32.4万吨/日,建设配套管网783公里。新增污泥处理能力242万吨/日 |
★ |
|
||
电力工程设施 |
金竹山电厂煤矸石发电项目 |
煤矸石发电2*30万千瓦,配套年产101万吨水泥 |
|
★ |
||
华润涟源电厂二期工程 |
扩建2*1000mw机组 |
★ |
|
|||
娄底市新农村电气化及小水电代燃料项目 |
新建或续建芭蕉园、山罗冲等10处电站 |
|
★ |
|||
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
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两个,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绿色照明工程、太阳能绿色照明工程、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中心、太阳能光伏试验检验中心 |
|
★ |
|||
城镇电网改造工程 |
新建、改建娄底市城镇高、中、低压电网 |
★ |
|
|||
|
|
电信工程建设 |
娄底有线数字电视三网融合工程 |
市本级及县市区有线数字电视“三网融合”建设,网络双向改造等 |
★ |
|
娄底电信扩容改造工程 |
大力推进CDMA网络全面的优化、扩容、改造和升级,大力提升网络质量和用户服务 |
★ |
|
“旅游旺城”计划包括人文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生态旅游项目、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项目5大类项目。其中,人文旅游项目包含曾国藩故里旅游区工程等5项具体工程,工业旅游项目包含世界锑都旅游区项目等3项工程。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娄底城镇带的人文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三大核心的旅游体系。
表7-4 旅游体系重大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库 |
具体项目 |
建设内容 |
建设时序 |
|
近期(2015-2020) |
远期(2020-2030) |
||||
1 |
人文旅游项目 |
曾国藩故里旅游区工程 |
以富厚堂4A级旅游区为中心,包括九峰山、测水河流域等旅游资源整体开发 |
|
★ |
新化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包括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蚩尤始祖文化园、紫鹊界秦人梯田、紫鹊界漂流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 |
★ |
||
新化、涟源、双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工程 |
★ |
|
||
双峰县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基地建设 |
蔡和森纪念馆、蔡畅图书馆、烈士公园、湖南省委旧址、女杰博物馆等红色旅游景点的续建与完善 |
|
★ |
||
曾国藩文化园建设 |
以曾国藩这一名人效应建设主题公园,生态用地4720亩, |
★ |
|
||
2 |
工业旅游项目 |
世界锑都旅游区项目 |
建设锑文化博物馆、古碉堡、烈士塔、工艺流程展示等,以及环境改善和道路设施完善 |
★ |
|
废弃矿区、旧厂址更新改造 |
包括冷水江、涟源及娄底其他地区的煤矿、锑矿的环境治理与改造,以及涟钢的工业旅游等 |
★ |
|
||
工业旅游矿区分区建设 |
包括露天开采旅游区、锡矿文化展示区、矿区中心商贸区、生产加工 观光区建设等 |
|
★ |
||
百年锡矿山地质旅游项目建设 |
挖掘锡矿山的百年锑矿品牌资源,建设锡矿山地质公园,发展生态工业观光旅游 |
★ |
|
||
3 |
生态旅游项目 |
龙山中医药文化园项目 |
建设生态休闲与健康养老产业园 |
★ |
|
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项目 |
包括景区面积50.4平方公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
★ |
★ |
||
水府示范区农业旅游观光园项目 |
特色农产品示范推介、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规划设计 |
★ |
★ |
||
奉家桃花源旅游开发 |
建设秦人百乐园、桃花源游客中心、桃花源真迹景区、水上游乐园、自然山水景区、万亩桃花种植、奉家漂流 |
★ |
★ |
||
仙女寨生态旅游区工程 |
修建旅游公路,扩建天籁寺、重修大雄宝殿和南岳圣帝庙、修建停车场、游道、旅游厕所、接待中心等观光旅游配套设施 |
★ |
★ |
||
4 |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
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建设 |
星级饭店达到50家,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旅行社达到3家以上,引进1-2家省内外知名的中式品牌餐饮企业,建设旅游食品与旅游服饰等 |
★ |
★ |
5 |
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项目 |
4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 |
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以及交通可达性等因素,打造不同主题面向不同目标人群的旅游精品路线,打造游线品牌 |
★ |
|
“生态塑城”计划包括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绿色廊道、斑块工程及蓝色河道建设工程3大类项目。通过生态培育、环境治理、资源保护和区域绿地建设,重点强化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优化娄底城镇带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表7-5 生态恢复重大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库 |
具体项目 |
建设内容 |
建设时序 |
|
近期(2015-2020) |
远期(2020-2030) |
||||
1 |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
|
双峰县坳头山磺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填地面塌陷50万 m3,注浆5000 m3 ,完善“三废”排放设施,“三废”无害化处理及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100公顷等。 |
|
★ |
冷水江市锡矿山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滑坡,恢复植被2000公顷,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减轻废气污染,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等。 |
★ |
|
||
娄星区恩口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 |
充填地面塌陷洞836 个,复垦荒田8.8公顷,平整恢复稻田34.7公顷,整修漏水及塘坝损坏的山塘113口,水库25座,修整各类渠道9896m,河堤1500m,拦河坝4座,引泉工程3处等。 |
|
★ |
||
涟源市湄江地质公园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恢复植被300公顷,实现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 |
|
★ |
||
泠水江市资江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及临江危岩体650 m3,整修受损农田及水利设施,恢复损毁植被。 |
★ |
|
||
双峰县洪山殿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整修受破坏的农田及水利设施,恢复被损毁的植被等。 |
★ |
|
||
涟源市斗立山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整修受破坏的农田及水利设施,恢复植被被损毁的植被等。 |
★ |
|
||
涟源市金盘村危岩体治理工程 |
治理山体地裂缝长3000m及高度失稳危岩体5万m3等。 |
★ |
|
||
冷水江市利民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及瓦斯灾害,修复受破坏的耕地、农田、民房等。 |
★ |
|
||
冷水江市金竹山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治理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修复受破坏的房屋、农田、耕地及植被等。 |
★ |
|
||
冷水江市大建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滑坡,整修受损农田及水利设施。 |
★ |
|
||
新化县资江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整修受破坏的农田及水利设施,恢复被损毁的植被等。 |
|
★ |
||
新化县桑梓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治理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修复受破坏的房屋、农田、耕地及植被等。 |
★ |
|
||
新化县芦茅江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及瓦斯灾害,修复受破坏的耕地、农田、民房等。 |
★ |
|
||
新化县马鞍山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治理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修复受破坏的房屋、农田、耕地及植被等。
|
|
★ |
||
新化县温塘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治理地面塌陷、滑坡,恢复植被2000公顷,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减轻废气污染,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等。 |
|
★ |
||
新化县冷江煤矿塘冲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治理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修复受破坏的房屋、农田、耕地及植被等。 |
|
★ |
||
2 |
绿色廊道、斑块工程 |
娄底市湿地保护工程 |
湿地保护面积106.49万亩 |
★ |
|
重点绿色通道景观建设工程 |
全长300公里,绿化沿线公路两侧路边20米宽的带状绿化带 |
|
★ |
||
四边地绿化工程 |
娄底四边地绿化20万亩,其中造林绿化10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 |
|
★ |
||
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保持在309万亩 |
|
★ |
||
防护林工程 |
建设总规模3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 |
|
|
||
3 |
蓝色河道建设工程 |
冷水江市河道重金属底泥疏浚工程 |
对青峰河、木瓜溪、新涟河、良溪河道95千米河道约40万立方米重金属底泥进行清淤,并对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安全处置 |
★ |
|
孙水河综合治理 |
对底泥进行清淤,并对重金属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安全处置 |
★ |
|
||
涟水河综合治理 |
对底泥进行清淤,并对重金属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安全处置 |
★ |
|
||
湄水河综合治理 |
对底泥进行清淤,并对重金属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安全处置 |
★ |
|
“安全护城”计划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宜居城市环境工程、供水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农业生产设施保障工程、水利防灾减灾工程6大类项目。加强防洪、排涝、地震、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规划建设的区域协调,推动区域性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城市安全。
表7-6 公共安全体系重大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库 |
具体项目 |
建设内容 |
建设时序 |
|
近期(2015-2020) |
远期(2020-2030) |
||||
1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
娄星区地质灾害防治 |
全区12个乡镇办事处山体滑坡和重点区域的泥石流防治 |
★ |
|
双峰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
54处地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包括滑坡治理、崩塌治理、泥石流治理、地面塌陷治理、搬迁避让 |
★ |
|
||
新化县滑坡塌岸治理 |
全县1119处滑坡处理及塌岸治理 |
★ |
|
||
2 |
宜居城市环境工程 |
娄底城区涟水水系综合治理工程 |
涟水、孙水综合治理,中心城区提防建设及风光带建设,两岸环境治理 |
★ |
|
3 |
重大水利枢纽工程 |
马埠桥水库建设工程 |
中型水库大堤枢纽工程总库容达3000万立方米左右 |
|
★ |
两丝水库建设 |
建成库容1590万㎡ |
|
★ |
||
4 |
农业生产设施保障工程 |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工程 |
营造森林防火林带600公里,建防火检查站10个,配置地理信息、影像传输系统和防火检测系统6套,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1000㎡,装备森林消防队员350人 |
★ |
★ |
5 |
水利防灾减灾工程 |
四水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 |
四水干支流重点提防及5个县城防洪建设,县市城市防洪能力达到20—100年一遇 |
★ |
|
娄底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
兴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
|
★ |
||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监测系统建设 |
山洪防御系统建设,设备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 |
|
★ |
||
娄底市大型泵站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段江等大型泵站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 |
|
||
娄底市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
8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
|
★ |
||
娄底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55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
★ |
||
重点水源保护与利用 |
保护县城10万人口饮用水安全,解决8个乡镇8.5万人饮水安全,修建拦河坝、河道疏浚、生态修复与保护 |
★ |
|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协同、创新、共赢,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生态补偿机制、财政税收、土地合理使用、区域合作、城乡统筹等措施,将娄底城镇带打造成内部分工明确、协同创新、区域共赢的竞争实体,实现协同、创新、共赢的目标。
1、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带内发展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促进人的城镇化,通过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带内协调发展。采取调整辖区(包括县市区的调整和乡镇办事处的调整)或委托管理的方式,适时推动娄底行政区划的适当变更,以促进娄底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立多方式的协调平台,加强区域合作
成立娄底城镇带发展协调小组,加强娄底城镇带与长株潭城市群以及周边城镇群的联系与交流,实现各城市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利用娄底各类旅游节与文化节的举办及其他重大节会的开展,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
3、建立专项协调机制,增加重点领域的合作
娄底城镇带的提出背景之一就是娄底大道的开通建设,各县市应探索成立专项的合作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城乡统筹等领域,尝试建立跨区域的共同合作机制,促进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按照统一规划与统一标准,鼓励公共服务设施同城化。
1、打破土地财政依赖
打破土地出让获取利益的单一粗放的发展方式,通过税收改革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经济体制、财税体制的改革,打破路径依赖。
2、完善平衡性财税机制
各政府应立足于当前的区域显性比较优势,着眼于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比较优势,运用科学的财政政策加快区域内部的要素积累和产业结构提升,建议实施区域差异性的财政政策,以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推进税制改革,避免各地的恶性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1、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与方式
根据支付者意愿、支付能力、机会成本等,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另外应在资金补偿、政策补偿、项目补偿、技术补偿等各项补偿措施中,考虑补偿效果进行合理选择,尽量以“造血式补偿”来激活当地经济活力,促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构建可持续性生态补偿保障机制
将市场机制引入生态补偿领域,客观体现出资源的有偿使用,使生态资源资本化,搭建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的有效平台,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构建可持续性的产业发展体系,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完善生态补偿的立法机制。
1、明确各县市和部门实施规划的重点工作任务
加强各区、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规划重点工作的分工落实,将本规划各项行动计划以及产业发展、空间管制等方面内容所提及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纳入实施区域规划的绩效考核体系。
2、对各县市工作实行定期考核
将区域统筹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效率作为考核各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动态评估和通报机制,定期组织对各县市执行重点工作分工和执行指标体系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通报。
强化规划评估机制,严格对依法编制或修改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联系地址:湖南省娄底市大石山路1号 联系电话(监督电话):0738-8116066 邮编:417000
版权所有:365betnet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365betnet综合管理部 备案号:湘ICP备05001055号
技术支持:娄底市国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